以诗词抚慰心灵,让心灵栖息诗词!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时期的重要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人。他在政和三年(1113年)成为进士,历经多职。其诗词创作以靖康元年(1126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多写闲情逸致及个人哀怨,南渡后诗作多寄托家国之思。
创作背景
《牡丹》创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寓居浙江桐乡。他是洛阳人,洛阳牡丹闻名天下,而此时金兵入汴已十年,诗人流离失所,见到异乡的牡丹,勾起伤时忧国之情,写下此诗。

诗句赏析
以下是对诗句的欣赏:“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从金兵入侵写起,“一自”二字口语入诗,语意陡峭,“十年”实写离乱之久,“伊洛”既指故乡洛阳,又暗寓亡国隐痛,“路漫漫”既写回乡之路漫长,又含对国运前途的忧虑。“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诗人为自己勾勒出一幅画像,在青墩溪畔,老态龙钟的诗人独自在东风中看牡丹,“龙钟”是诗人身体与精神状态的写照,“独立”体现出诗人的孤苦零丁,看似在赏牡丹,实则将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都倾注于其中。

艺术特色
1.对比鲜明
诗的前两句写“胡尘入汉关”后的十年离乱,后两句写青墩溪畔独立看牡丹的情景,将昔日洛阳的繁华与如今的流落异乡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身世的凄凉和国家的破败。
2.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牡丹和“东风”等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牡丹是故乡洛阳的象征,诗人在异乡看到牡丹,触景生情,借牡丹抒发内心的情感。

3.语言质朴而深沉
诗歌语言平实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如“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国家的变故和自己的流离经历,“龙钟客”“独立”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形象和心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以小见大
诗人以个人的身世遭遇为切入点,通过描写自己看牡丹的感受,反映了整个国家在金兵入侵后的沧桑巨变,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有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