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0年,洛阳城外的刑场上,一场震撼人心的处决即将上演。瓦岗寨名将单雄信,因与李世民对抗被俘,终难逃一死。临刑前,其生死之交徐世勣割下自己的血肉献与故友,以示忠义。单雄信含着这块带着兄弟情义的血肉慷慨赴死,仰天长笑声中蕴含着对李氏王朝的不屈与憎恨。时光飞逝,转眼来到公元878年,当唐王朝逐渐衰落之际,在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军中,竟出现了被称为"黄军四杰"的单氏四兄弟——单雄信的第十一代孙。

隋末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河南洛阳以北,一支名为瓦岗的势力异军突起,领袖李密以智谋闻名于世,帐下聚集了众多勇将。
单雄信便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猛将,与秦琼、程咬金等人并称瓦岗劲旅。他生性刚烈,武艺超群,在瓦岗军中颇受爱戴。
这支队伍最初发展迅速,占据了河南北部重要战略要地。李密以智谋著称,帐下将士以勇猛闻名,使得瓦岗军一度成为隋末群雄中最具威胁的力量之一。
单雄信与李世民父亲李渊之间,却有着一段难以化解的深仇。在李渊尚未称帝之时,一次夜间狩猎中,他误杀了单雄信的胞兄单雄忠。

这个血海深仇,让单雄信对李氏父子始终怀有刻骨铭心的仇恨。即便在李渊称帝后,单雄信也从未考虑过向李氏投诚。
随着时局变化,瓦岗军内部开始出现裂痕。王世充的势力日渐壮大,对瓦岗军形成了巨大威胁。
在一次重要战役中,王世充率领大军向瓦岗发起猛攻。干燥的天气扬起漫天黄沙,王世充的军队如黑色洪流般涌向瓦岗军阵地。
瓦岗内部此时已经出现严重分歧,部分将领对李密的领导产生质疑。单雄信虽未参与叛变,但选择保持沉默的态度,这无疑加剧了瓦岗的分裂。
战局逐渐明朗,瓦岗军节节败退。单雄信与秦琼、程咬金等人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投降王世充。
而此时,单雄信的生死之交徐世勣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带领部分将士投奔了新崛起的李世民,这个选择最终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这场大分裂中,昔日瓦岗军的将领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出路。单雄信基于对李氏的仇恨,坚定地留在了王世充阵营。
死前一块肉,忠义贯古今王世充与李世民的决战在洛阳城下爆发,战场上烽烟四起,喊杀声震天。单雄信率领骑兵在前线冲锋陷阵,他的武艺依然如当年在瓦岗时一般勇猛。
这场战役中,王世充军队节节败退,洛阳城很快就陷入了李世民的重重包围之中。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洛阳城外的土地。
在一次激烈的巷战中,单雄信被李世民的精锐部队包围。他浑身浴血,手持长矛独战数十人,终因寡不敌众被生擒。
李世民下令将单雄信押往军营,亲自前去劝降这位昔日瓦岗名将。两军阵前,李世民许诺高官厚禄,但单雄信始终不为所动。

得知单雄信被俘的消息后,徐世勣立即求见李世民,恳请饶恕故友性命。李世民却以单雄信威胁太大为由,坚持要处死这位瓦岗猛将。
行刑那日,洛阳城外聚集了无数百姓,他们都想目睹这位威名赫赫的瓦岗名将的最后时刻。刽子手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寒光闪烁。
徐世勣在行刑前最后一次见到了单雄信,两位生死之交相对无言。徐世勣突然拔出腰间佩刀,当场割下自己的一块肉。
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就连行刑的刽子手都愣在原地。徐世勣将那块带血的肉递给单雄信,以示两人生死与共的情谊。
单雄信接过这块肉,毫不犹豫地放入口中。他抬头望天,发出一阵长笑,笑声中带着对李氏的不甘与对兄弟情义的珍重。
刽子手的大刀落下,单雄信的头颅滚落在尘土中。这位瓦岗名将用生命诠释了他对仇恨的坚持与对情义的看重。

李世民命人将单雄信的尸首就地掩埋,不准立碑不准祭拜。但是这位瓦岗猛将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徐世勣带着对故友的愧疚,继续在李世民麾下效力。那块血肉的故事在军中传开,人们纷纷感叹这份刚烈的情谊。
单雄信的家人被流放边远之地,但他的后人始终没有忘记这段血仇。他们世代相传着对李氏王朝的仇恨,等待着复仇的时机。
十一代孙起,黄巢军中显公元878年的长安城外,黄巢起义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队伍中有四个身材魁梧的将领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被称为"黄军四杰"的单氏四兄弟。

这四兄弟是单雄信的第十一代孙,他们自幼习武,在民间游侠中颇有威名。黄巢起义爆发后,四兄弟立即率领手下数百人加入起义军。
单氏兄弟初到黄巢军中时,正值起义军攻打河南重镇。四兄弟在战斗中表现出惊人的勇猛,一战成名。
大哥单令枢善使双刀,在一次攻城战中,他独自登上城墙,连斩唐军十余人。二弟单令确箭法超群,曾在百步之外射落敌将。
三弟单令佐擅长骑战,每战必冲锋在前。四弟单令化武艺全面,尤其精通阵法布局。
黄巢很快注意到了这四兄弟的才能,将他们提拔为偏将,统领千人队伍。四兄弟率军所向披靡,在黄巢军中声名鹊起。
一次重要战役中,唐军派出精锐部队伏击黄巢大军。单氏四兄弟临危不乱,指挥部队且战且退,最终化险为夷。
这一战后,四兄弟被黄巢召见,询问他们的来历。单令枢道出了家族的历史,讲述了祖先单雄信的故事。

黄巢听闻此事,对这支怀着复仇之志的家族甚为赏识。他将四兄弟提拔为先锋大将,让他们统领前军。
随着战事推进,单氏四兄弟的队伍不断扩大,很快发展到了上万人。他们的军队以骁勇善战著称,成为黄巢军中的一支劲旅。
四兄弟在进军长安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攻破了数座唐军重镇。他们的威名传遍整个关中地区,百姓们纷纷传颂他们的事迹。
在攻入长安城的那一天,单氏四兄弟站在城头,望着那座代表着李氏王朝权力的宫殿。两百多年前的血仇,终于等到了复仇的机会。
黄巢军占领长安后,单氏四兄弟被封为大将军,总领军务。他们在军中威望极高,手下将士无不对这四位将军敬服有加。
这支由单雄信后人组建的军队,成为了黄巢起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他们在后续的战斗中屡立战功,为推翻李氏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单氏四兄弟的出现,让两百多年前那段恩怨有了新的延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先祖未竟的志业。
血脉传承恨,江山终难保黄巢军占领长安后,朝廷大军在各地展开反扑。单氏四兄弟率领精锐部队,在关中平原与唐军展开激烈对抗。
战事持续数月,黄巢军在各地的战况逐渐吃紧。单令枢带领部队在潼关一线阻击唐军,连续打退了数次进攻。
这时朝廷派出名将朱温率军前来征讨,军中不少将领都劝黄巢撤出长安。单氏四兄弟却主张死守,他们在长安城外构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
朱温军队到达长安城下时,单令确率军出城迎战。这场大战中,双方你来我往,战况极为惨烈。

单氏四兄弟轮番上阵,率领精锐骑兵冲击朱温军阵。他们的骁勇表现,让朱温也不得不赞叹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战事持续了半月有余,黄巢军的补给线被朱温切断。单令佐提议夜袭敌营,试图打通补给线。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单令佐率领五千精骑突袭朱温大营。双方在黑暗中展开激烈搏杀,喊杀声惊动了整个战场。
这次夜袭虽然给朱温军造成重创,但也暴露了黄巢军后勤困难的窘境。城中粮草渐渐不济,军心开始动摇。
黄巢最终决定撤出长安,率军东返。单氏四兄弟主动请缨担任后军,掩护大军撤退。
在撤退途中,朱温军紧追不舍。单令化率军在一处隘口设伏,以少胜多击退追兵。

大军撤至山东境内时,朱温再次追上。这一战中,单令枢中箭负伤,被迫留在后方休养。
其余三兄弟继续随军作战,但局势已经无法挽回。黄巢军队逐渐崩溃,不少将领开始投降朱温。
单氏兄弟却始终坚持战斗,他们带领残部在山东一带四处游击。这支部队成为了黄巢军最后的劲旅。
战事结束后,四兄弟的下落无人知晓。有传言说他们退隐山林,也有人说他们战死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