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妈妈做得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哪件吗?
以前上大学,每年寒暑假坐车回家,在漫长的途中,狭小的火车车厢里,和同乡返程的小伙伴聊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和母亲相处的日常点滴。
有的特别怀念自己妈妈做的家乡菜,记得一位同学说,回到家吃的第一顿饭,就是妈妈给她现做的辣子鸡,特别美味。
有的习惯了妈妈的唠叨,本来爱美的她,大冬天不穿秋裤,但是快下车时,她都会赶紧把秋裤套进去,好让妈妈心安。
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母亲就是遥远那头牵着风筝线的那个人,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顺着线,这线可能是饭香,可能是唠叨,可能是路灯下的等待,找到回家的路。
母亲在,人生尚有来处;母亲去,人生只剩归途。
母亲都是牵挂在外的孩子,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生来有缺陷,无法像正常的人那样,在成年之后,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他们生来就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寸步不离。
这对一个普通女性来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更彰显了母爱的伟大。
孟阿香就是这个伟大的母亲。
纵观她的一生,是痛苦大于快乐的,因为三个“傻儿子”,自己一心扑在他们身上,92岁还在地里劳作;
更是担心自己去世后,孩子们没人照顾、会挨饿,她省吃俭用,一粒一粒为他们攒下了三大缸千余斤的粮食。
怕粮食防潮坏掉,每年春夏时节,她都会倒腾着出来,晾晒一番,再重新装起来、储存好,并用油布细心的盖好,这是她刚留给孩子最后一份遗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她去世前,手指向阁楼的位置,人们在这里惊奇的发现,三大缸满满的稻谷,母爱在这里得到最具象化的体现,也在这一刻得到升华、达到顶峰。
01因近亲结婚,连生3个“傻儿子”1924年,孟阿香出生湖北通山县一个家道殷实的大户人家,她的童年也许是一生中最幸福、无忧无虑的时光了。
她在旧式学堂里读过书,接受过学科教育,本应该有一个不错的人生和未来。
然而,在战乱年代,哪有个人的幸福可言。炮火纷飞中,人们流离失所,为了让女儿寻找一个稳定可靠的人家,她的父母擅自做主,让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她的父母以为这样“亲上加亲”,女儿不会受什么委屈,却没想到,这却成为一切不幸的根源。
孟阿香和丈夫婚后感情比较好,举案齐眉,也是相敬如宾,本来一家非常温馨幸福。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三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的降生,这个家便长久的笼罩在阴霾中。
孟阿香的大儿子乐建瑞,出生后白白胖胖非常招人喜爱,但是没多久就被诊断出智力缺陷。
接着她们又生了第二个孩子乐建作,希望他能像普通的健康孩子,可以陪伴哥哥长大。没想到,这个孩子也存在智力问题。
不甘心的她们,又生下第三个儿子乐建卷,不幸的是,他同两个哥哥一样,在智力上都存在严重缺陷。
一连生下三个有问题的孩子,孟阿香和丈夫非常伤心,不知道上苍为何要如此对待她们一家人。
那时候的她们并不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在中国的传统故事、戏曲里,总是讴歌表哥表妹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这对国人是一种误导。
因为同一家族的两个人,双方携带了相似的遗传因子,后代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遗传变异,无形中增加了孩子得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当时的她们并不懂这些,以为这只是偶尔会小概率发生的事件;其实,不然,近亲结婚生下有问题孩子,这是一件非常高、大概率发生的事情。
孟阿香和丈夫随后又生了一个男孩和三个女孩,所好这四个孩子都比较健康,老四儿子逃脱了基因的捉弄,他的智力并无大碍,但是身材却十分矮小。
02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七个孩子中有三个都是残疾人,他们不会照顾自己,生活无法自理,要完全靠母亲替他们操劳。
孟阿香和丈夫为了抚养孩子们,天天辛苦劳作,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吃饱穿暖。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生活开销也越来越大,普通的田间劳作无法顾及周全,孟阿香的丈夫不得不在自己50多岁的时候,还得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好赚取更多的生活费;
她的三个女儿已经结婚成家,智力健全的小儿子也在不久后选择出去打工,一起赚钱养活三个哥哥;孟阿香则留在家里干农活、照顾三个有病的孩子。
生活本来可以这样平淡如水的过下去。然而,好景不长,1997年,她的丈夫在外出打工期间,因为发生意外不幸离世。
祸不单行,这个时候她的大女儿也突发重病,没能抢救回来。
一下子丧失两位亲人的孟阿香,更觉得孤苦无依,她的世界仿佛在坍塌,但是看到这三个如此需要照顾的儿子,她还是坚强的挺起身杆、不能倒下。
03怕孩子挨饿,存下千斤粮食孟阿香的三个“傻儿子”,老大和老三智力也就一两岁孩童的水平,只会吃饭、睡觉、玩耍,其他什么一概不会;
老二稍微会好点,他能听懂简单的指令,孟阿香知道后,非常欣喜,她会有意识地教他洗衣做饭,干些家务活,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尽管学得非常吃力,在母亲的耐心教导下,他也渐渐学会了,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随着孟阿香年纪越来越大,两个女儿远嫁在外,小儿子也是外地打工,丈夫早已离世,她担心自己哪一天不在了,3个儿子没有基本生活的能力,该怎么办?
父母为子,则为其计深远。
孟阿香开始着手为孩子们的未来做打算,她除了有意识地教二儿子生火点柴、刷锅做饭;
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生火、洗菜、淘米、炒菜……被她分成无数个小细节,一遍遍示范,耐心的手把手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演示,让二儿子熟烂于心,形成了肌肉记忆。
她还教老二给大哥和三弟喂饭,照顾他们的日常。
为了怕孩子们今后饿着,孟阿香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偷偷攒起粮食。
平日她舍不得吃白米饭,将稻谷留下来,偷偷攒起来,自己只喝玉米糊糊、吃红薯;
乡里邻居有时候接济的余粮,她更是十分珍惜,都存在事先准备好的大缸里。
就这样,一粒一粒、积少成多,不知道积攒了的多久,她居然为孩子们存下了三大缸,足足有一千多斤的粮食。
04后来怎么样了岁月无情,当年的孟阿香早已成为白发苍苍的孟阿婆。这么久以来,她不敢生病、不敢老去,就是因为惦记身边这三个孩子。
三个孩子没喊过她一声“妈妈”,但是她却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他们。
操劳完这一切,92岁的孟阿香病倒了。她因为肺部器官衰竭需要住院治疗,但是她还是执意回家卧病在床,她要亲眼看着三个孩子才放心。
她叫回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已交待好身后事,叮嘱她要照顾好三个哥哥。
然而,就是她如此爱着的孩子,老大还是走在了她的前面。
得知大儿子去世的消息,孟阿婆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在大儿子去世没多久,她也带着深深的眷恋,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孟阿婆走后,老三儿子也追随大哥和母亲而去。没了母亲的照顾,他们也如同没有脐带的胎儿,没有养分的花儿,很快就枯萎了。
母子三人手牵手走进了天堂,不再承受这人世间的苦难。
人们会经常看到老二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一块石头上,问他在想什么?
他说,想妈妈,想哥哥,也想弟弟。
一直以来,他和大哥、三弟、妈妈四个人,在一起朝夕相处,早已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圆,如今,这个圆确乎是残缺了。
昔日热闹的大院子,只剩下老二和老四两个人,还有阁楼上被精心储藏的三大缸粮食。
后来,在当地部门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他们的房屋精心了修葺,老二也坐进了学堂了。
白天,他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他成为班里年纪最大的那个“学生”,小孩子们都很关照他,特别喜欢他这个“大朋友”。
老二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纯真的他很满意现状。相信他的妈妈看到这一切,也会在天有灵、感到欣慰。
不禁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时代的磨难加诸在个人身上,本身就带着悲剧的色彩。
活着本身太过艰难,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也许人生行至最后,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活着,为活着而活着。
希望在大环境如此令人心神俱疲的当下,我们也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执着的生活,认真对待每一天。
人生的路,不会白走;每一步都算数,希望我们活在当下,好好生活。
读了这位92岁母亲去世前为孩子留下千余斤粮食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平日里妈妈的哪个行为,曾深深的打动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