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妈妈:遭遇“困难模式”,我们要做啥

医科号 2023-11-22 13:40:08

喜获新生宝宝,原本是一个令所有爸爸妈妈都感到兴奋和值得庆祝的时刻。事与愿违,一些“心急”的宝宝早早从妈妈肚子里“跑”出来,让父母感到十分恐慌和焦虑。早产宝宝出院之后一路长大,让整个家庭进入带娃“困难模式”。

我家宝宝是在我怀孕27周多就出生了,在医学上被称为“超早产儿”,比起胎龄较大的宝宝,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做父母的,除了战略上信念坚定、战术上积极应对,别无他法。

一是要做心理上的调试,从心理上接受宝宝早产的事实。我在出现临产征兆之后,一度非常焦虑和害怕。现在想来,除了把自己和宝宝交给医生并且相信现代医疗水平,焦虑和害怕大可不必。因此,接受自己有一个早产宝宝这个既成事实,是父母要学习的心理“第一课”。

宝宝住院期间,主管医生会在固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宝宝的情况。我记得,医生第一次打电话,就强调“你们要有强大的内心”。如果宝宝情况平稳,医生报上体重、奶量、通氧量等基本情况后,通话会很快结束。如果在非固定的时间接到电话,那就意味着宝宝遇到问题了。

有一次,我们大半夜接到医生电话,说宝宝感染了,情况危急,正在全力抢救,需要家长立刻赶到医院签字。当晚我们一家人一夜未眠,盯着手机,希望不要再来电话。几天后,所幸救治及时、医生水平过硬,宝宝平安度过危险期。

宝宝出院后,还遇到了感染新冠、多次眼底筛查、神经运动评估、胆汁瘀积、居家服药等,这与照顾足月宝宝大不一样的情况。困难一个接一个,但我的心理状态也慢慢地“皮实”多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活下来就有希望。只有父母内核稳定,宝宝才能得到力量。

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总结自家早产宝宝的生理规律。“知彼知己,百战百殆”,在带早产宝宝的经历中也十分适用。

早产宝宝入院时,我还有时间查阅超早产儿救治的相关报道和资料。当时,我就学习了一些有关超早产儿的护理知识。但当把宝宝抱在怀里的时候,我发现“普遍的”和“具体的”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家长作为早产宝宝的第一责任人,修炼自己从实际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比如,早产儿大多有呼吸系统发育不全的问题,需要对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予以高度重视。宝宝出院后不久,就迎来了继早产住院之后人生第二个“巅峰时刻”——感染新冠。由于免疫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宝宝的症状居然不是发烧、咳嗽,而是嗜睡、脸色发青、呼吸暂停。当时,尽管我知道宝宝一定躲不过新冠,但还是吓坏了,用最快的速度冲到医院的急诊科,及时进行抢救。

宝宝大约到纠正6个月、12个月的时候,分别经历了比较严重的喉炎、肺炎。几次下来,我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感”宝宝呼吸道感染的早期标志性症状是什么——由于喉软骨发育不良,感冒一般从呼哧呼哧的呼吸声开始。

关于呼吸道感染,每个早产儿都有脆弱之处,表现也不一样,这时候就要考验家长的观察和总结能力了。

三是要汇集多方信息,精心呵护早产宝宝健康成长。尽管关于早产儿的报道比较多,但早产儿还是占少数。因此,即使在早产诊治理念、儿童保健已经比较先进的大城市中,早产宝宝遇到的问题仍有很多难以达成共识。

关于接种疫苗的问题令我印象深刻。国家对于新生婴儿接种疫苗有统一的规划,几月龄应该打什么疫苗,按照统一进度即可。

但是,当我拿着宝宝的出院记录到疫苗接种机构报到时,保健医生按照足月宝宝的标准仔细审查病历时,发现有心脏“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便拒绝了疫苗接种。

这也让我再次为宝宝的健康问题陷入焦虑当中:难道我的宝宝有先天性心脏病吗?于是,我专程到医院挂号,向相关的权威专科医生咨询。医生告诉我,宝宝病历上记录的这些关于心脏的问题,随着成长发育,出院时已经好了,不再是威胁健康的因素,是可以接种疫苗的。我这才放下心来。

保险起见,专科医生为我开了心脏彩超检查证明。我带着“未见异常”的检查结果回到疫苗接种机构,保健医生才同意接种。

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今年这个时候,我的超早产宝宝差不多1岁了。不过,我的带娃之路才刚刚开始,正如唐僧西天取经,还有“九九八十一难”在等着我。作为超早产宝宝的妈妈,我争取把自己修炼成孙悟空:既有勇敢的心,也有高强的本领!

《医学科学报》 (2023-11-17 第9版 封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