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夷陵之战时,曹魏为什么不趁机行动,加速一统?

心水史吖 2025-02-07 16:18:44

三足鼎立,实际上是两弱抗一强。

吴蜀弱小,联合起来,共抗强魏。

所以,夷陵之战前后,吴蜀交恶,大打出手期间,对曹魏来说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是,曹魏却在一边旁观,一直没有行动。

这是怎么回事呢?

曹丕初意:伐蜀

吴蜀关系的动向,曹魏自然一直在关注之中。

夷陵之战前,曹丕就组织过群臣商议,让大家“预测”一下:吴蜀会不会打起来。

当时,众臣多认为蜀汉弱小,唯一的名将关羽又死了,恐怕不敢贸然攻吴。

只有刘晔认为:正因为蜀弱小,才需要“威武自强以示有余”;而且,关羽与刘备,名为君臣,义同父子,关羽死而刘备不报仇,于始终之分不足;所以,刘备必东征。

所以,曹丕早就为吴蜀开战而做准备了。

不久,吴蜀和谈破裂,孙权为了避免两面受敌,派使者向魏国称臣,并归还于禁。

聪明如曹丕,自然知道:孙权不会无故示好,这必然是因为吴蜀马上要打起来了!

于是,曹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联吴伐蜀。

曹丕的理由是:东吴都已经称臣求降了,这种情况下去伐吴,会失天下归者之心。所以,应该与吴国联盟,出兵袭击蜀国后方。

然而,天子曹丕的意见,却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

刘晔之谋:伐吴

刘晔反对伐蜀,主张伐吴。

1、吴蜀交恶,现在是刘备非要伐吴,而已经占尽便宜的孙权不愿再与刘备交战。

所以,如果我们去攻蜀,刘备在我们的威胁下,那我们伐蜀反而就变成了“维和行动”。相反,如果我们去攻吴,盛怒之下的刘备必然选择与咱们争割吴地。

2、蜀远吴近。

这一点,刘晔只是四个字带过。

不过,这是符合当时形势的。

吴蜀与魏都接壤,但实际上确实是“蜀远吴近”。

曹魏伐吴,无论是出荆州,还是淮南,都十分便利,后勤压力不大。

曹操时期,四越巢湖,频率很高,但没有造成太大负担。

相比之下,由于关中、陇右在汉末时受到的严重破坏,此时已经不能作为前进基地。

魏要伐蜀,需要先将各处物资运输到关中,然后再翻越秦岭,山行千里,运输压力极大、

曹操时期,为了进行汉中之战,对南阳等地征发过度,引发了宛等地的严重叛乱!

此时,曹丕刚刚称帝,发动大规模征蜀作战,难度、风险都很大!

3、伐吴必然能加速天下一统。

我们与刘备都伐吴,吴国肯定就要灭亡了。

到时候,蜀汉得到荆州,我们得到江东。

荆州,是东吴的外围地区(连遭战乱,破坏严重);而江东则是东吴的精华地带。

我们与蜀争割吴地,蜀得其外围,我得其精华,我们得利。

吴亡则蜀孤,蜀终必败!

最终结论:坐山观虎斗,等其两败俱伤

曹操没有接受刘晔的意见,只是召集大臣商议:要不要联吴伐蜀?

然而,王朗等人的回答,却是:不动如山!

理由是:天子大军,应该像华山、泰山,安坐以示天威。等孙权和刘备旷日持久,打得两败俱伤了,孙权扛不住了,需要咱们帮忙的时候,咱们再抓住机会,一举成功!现在,时机未到!而且,现在是雨季,也不适合兴师动众呀!

这个建议的本质是:等!

先坐山观虎斗,等到两败俱伤了,曹魏再行动!

最终,曹丕采纳此策。

被孙权“戏耍”

曹丕采纳王朗等人的策略,一方面接受东吴的请降,并表示会支援东吴,另一方面,又在政治上不断对东吴施压,其他进一步加强对东吴的控制。

曹丕企图敲诈孙权,进一步加强对东吴控制的方法有二。

1、派使者去东吴,当众封孙权为吴王,并让孙权以臣子之礼接受封号,同时,索取大量的财报。

如此,可以削弱孙权在东吴的威信。

2、逼迫孙权派遣儿子来洛阳做人质。

然而,耍起手段来,曹丕哪里是孙权的对手呢?

孙权的对策是。

1、忍辱负重,接受曹魏的封王以及勒索,但同时,设法激励东吴的凝聚力。

在屈辱地接受曹魏封王时,孙权对群臣表示:当年刘邦不也是受过项羽的封拜吗?只不过是按照形势忍辱负重罢了!

在接受曹魏的财物勒索时,孙权对群臣表示:只要能保护好江东百姓,这些财宝,不过就是瓦块石头,何必吝惜?

如此,虽然忍受了巨大的屈辱,但东吴的凝聚力反而更强了!

2、在派遣儿子为人质的问题上,“耍滑头”。

遣子为质,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然而,如果拒绝这一要求,就会暴露自己“不屈”之志,遭到魏、蜀夹击。

因此,孙权采取了拖延战术。

孙权答应了遣子为质的要求,但曹魏使者回去后,却找各种方法拖延。

后来,曹丕又派使者来催,孙权指天发誓,承诺一定会遣子来!

拖延太久,曹丕已经意识到不对,扣押了东吴使者。

孙权又写信,把事情搞“复杂”:我一定会送儿子来。只不过呀,儿子太幼了,舍不得呀!现在我承诺,以十二月为期,一定送来!而且,还希望陛下能在曹魏宗室中选择好女子做媳妇···

如此,孙权拖了又拖,一直拖到夷陵之战取胜!

耍滑头,曹丕终究不是孙权的对手!

姗姗来迟的南下

到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说话越来越硬,直接拒绝了遣子为质。

如此,曹丕才发动征吴之战!

九月,夷陵之战已经结束快一个月了,曹丕才发起三路伐吴。

然而,这个时候,曹丕还是心存幻想。

孙权派人来求和时,曹丕还是给了条路:你儿子孙登早上到,我下午就退兵!

然而,这个时候了,孙权哪里还会受你讹诈呢?

十一月,曹丕抵达宛督战,伐吴之战才正式打响。

如此,征吴之战,由趁机征吴,变成了“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曹丕,终究失去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动原因1:不合时宜的“政治包袱”

刘晔的分析已经充分表明:伐蜀是不智的。

曹丕不是草包,当然能够理解刘晔的话。

曹丕之所以表面上表态要联合东吴,不过是因为孙权请降,“恐绝远者归顺之心”而已。

当年,刘备投靠曹操时期,郭嘉等人劝曹操杀刘备,曹操也是以“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拒绝杀刘备。

然而,时过境迁了!

刘备投靠曹操时期,尚在群雄割据时期,还有大量夹缝中生存,左右摇摆的小势力(如张绣、马腾)。曹操又处“四战之地”,自然要要尽量争取各方的配合、支持,甚至中立。比如,如果当时杀了刘备,后来袁曹对决时,张绣恐怕就不敢归附曹操了···

然而,此时,天下已经是“三足鼎立”。

三国之间,你死我活,非以武力解决不可,虚头八脑的“远者归顺之心”还有多大意义呢?

曹丕不伐吴的理由,与当年他父亲不杀刘备一样。

只是,时过境迁,这个理由已经不合时宜啦!

不动原因2:一厢情愿的判断

曹丕最后,采纳的是王朗的建议。

抛开天子之军当稳如泰山的虚言,其实质,不过是企图等待吴蜀旷日持久后,以承其弊而已。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看起来是自然界普遍道理。

然而,无论刘备还是孙权,都是其父曹操都奈何不了的枭雄,绝不是什么鹬蚌之辈。

曹丕君臣企图在一旁坐观,就能等出明显的机会,就能等出可以一击制胜的机会,当然是一厢情愿了!

雄才大略

什么是雄才大略?

举两个例子。

1、渡江战役前,国军也企图通过谈判拖延时间,以减缓我解放步伐。

然而,中央妥善应对,“不可沽名学霸王”,在谈判中揭穿敌人“假和平”的企图,不失时机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2、千里挺进大别山前,中央就分析了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1、打不过去;2、打过去了站不住脚;3、打过去了,并且成功站住脚。并对这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预案!

什么是雄才大略?这才是雄才大略!

曹丕呢?

1、纠结于虚名,结果被孙权明显虚伪的请降称臣所束缚,贻误战机!

孙权何等英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丕父亲留下的判断!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甘心请降呢?

孙权的请降称臣,不过是虚伪的权宜之计,这一点刘晔从一开始就看穿了。

曹丕不是草包,当然知道这些!

然而,曹丕纠结于虚名,被这种明显虚伪的请降束缚手脚,最终失去机会!

2、只考虑一种情况,自然大概率是要一厢情愿了!

吴蜀交战,自然也会有三种情况!吴胜蜀败,蜀胜吴败,旷日持久各自消耗。

曹丕却只是一厢情愿地为最后一种情况做准备,其胜算自然大打折扣!

况且,无论如何,要伐蜀,就必须在关中囤积物资(汉中之战,曹操在长安治军半年有余才入汉中);要伐吴,就必须要准备好水军。

然而,从后来的伐吴之战来看,曹丕并没有在水军上做好准备。

既然如此,纵然东吴在夷陵之战中损失再大一些,曹丕又如何能渡江灭吴呢?

总之,曹丕不仅在形势判断上一厢情愿,在军事准备上也稀稀拉拉,自然没有成功之理!

吴蜀翻脸,历史给了曹魏一统天下千载难逢的机遇。

机遇出现了。

只是,此时的曹魏,没有雄才大略,能够把握住这种机会的人。

这,实在是历史的一个遗憾!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