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萨镇冰,是大清帝国盛衰交替的见证者,一生致力于实现帝国的海军梦想,却最终目睹了舰队的灰飞烟灭,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力挽回帝国的颓势。
1859年,萨镇冰诞生于福州的一户衰落官宦之家。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11岁时便考入了左宗棠所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从此便与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国深造与海军梦1877年,年仅18岁的萨镇冰与同乡严复等人一同被选派至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进行深造。
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海军的雄壮军容与精湛技艺,深受震撼。他立志要将先进的海军技术引入祖国,以强大的海军来振兴国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甲午战争与海军梦碎然而,甲午战争的爆发却无情地击碎了他的海军梦。1894年,日军突然袭击汉城王宫,挟持了朝鲜国王,并驱逐了所有驻朝的清军。
清廷倾尽多年心血的北洋舰队在与日本的交战中惨败于黄海。萨镇冰的许多同事、同学、同乡都在战争中悲壮牺牲,他们的牺牲让他深感痛心。
超勇舰管带黄建勋随战舰一同沉没;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中弹而亡。当时,身为北洋海军军官的萨镇冰奉命驻守北洋舰队最后的阵地——威海卫南口的日岛炮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威海卫的抵抗与撤退在日军18艘军舰的猛烈攻击下,他沉着冷静地指挥反击,成功毁伤了多艘日军军舰。他仅凭8门火炮就顽强地抵抗了整个日本舰队25艘舰、数百门速射炮的轮番围攻。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他最终被迫在2月8日撤往刘公岛驻守。
1895年2月21日,清廷的败局已经注定。在萨镇冰的率领下,载有丁汝昌、刘步蟾等人灵柩以及900余名伤残官兵的康济舰离开了北洋海军将士曾洒下热血的刘公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甲午战争的结束与归乡甲午战争的失败揭开了清帝国覆灭的序幕,国家积弱已成定局,已无力重振海防。带着耻辱和失望,萨镇冰被迫返回了故乡。在此期间,他的亲人也相继离世,一身壮志难以抵挡内心的苍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末海军重建与辛亥革命1898年,当清廷试图重建海军时,他应诏复出,被任命为北洋海军统领。他的命运再次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声划破了长夜,清廷命令萨镇冰率领海军舰队前往镇压起义军。
然而,在目睹了革命军的奋勇拼死和汉口市民的奋起护卫后,他深知清廷已失民心。他选择了一个折中之策:既不对革命军开火,也不直接倒向革命阵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对身旁的舰长朱声冈说:“吾辈自服务军界以来,从未经过如此壮烈场面。清廷失民心久矣!”
他托辞有病赴上海就医,他一走,整支舰队就宣布起义,这一举动不仅让义军转危为安,更给濒死的清廷以致命一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国时期的海军总长与晚年民国成立后,萨镇冰再次被委以重任,历任海军总长、代国务总理等职。
他合并了分裂的南北水师,实现了近代海军的第一次科学管理。他立下严规,禁止海军参与军阀混战,因为他深知海军早已超越政权的轮替,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依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使在赋闲回乡后,他依然忧心国事。1933年,面对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他表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便要尽忠一世。在抗战期间,他辗转南洋各地宣传抗日、募集物资。
1951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攻入汉城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已过90高龄的他激动地提笔写下了:
“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美军屡败终难镇,华裔方兴孰敢轻。”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