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云南抚仙湖畔的广龙小镇,澄江县每年的立夏节活动如期开展。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傩戏展示着澄江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也企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最大水深158.9米,蓄水量达206.2亿立方米,相当于13个滇池、7个洱海、4个太湖、6.4个巢湖,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2%。
关索戏,以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人物、关羽第三子关索命名,只流传在云南澄江县阳宗小屯村一带,是以三国时期蜀国五虎大将事迹为演唱内容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勇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抚仙湖的风与浪、湖光与山色,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抚仙湖北岸的抚海湾湿地,沙滩净美,风情独异,鲜花、走廊环绕在湿地内相连的水塘和水道间,美如画卷,大片的芦苇编织成了一道生态屏障。在这里,还可以走进薰衣草花海,在仙湖时光栈道上散步,感受大型投影技术所营造出的“光影秀”。
傩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宫廷傩、民间傩、军傩、寺院傩四种,澄江关索戏属于军傩。关索戏起源很早,清朝康熙以前就已盛行,以宣扬英雄崇拜和忠孝仁义精神为主。关索戏的行当有生、旦、净三行,而且多以净行为主,戏中角色主要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关索、鲍三娘等,演出剧目包括“古城会”、“长坂坡”、“三请孔明”等。
传统的关索戏不设舞台,不化妆,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戴上面具(脸壳),穿上服装,带上兵器即可出场表演。 道具也比较简单,由于多演武戏,道具以刀、剑、戟等为主,均为木制加以彩绘而成。关索戏一直保持父传子、子传孙,不外传的传统,始终由小屯村的村民表演。
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也提到了关索戏。关索戏演出时无弦索伴奏,一般情况是由小军或马童先上场,道说情况以后,即开始各种各样的翻滚动作以吸引观众,继而生角上,在表演中说说唱唱,唱唱打打,没有固定程式,演员可以自由发挥。
关索剧的声腔比较复杂,为无弦伴奏,伴唱参杂其间。有说源于高腔,但从某些曲调分析,又杂合当地民歌小调,颂佛唱经的旋律,更为明显的是吸收滇剧腔调。无固定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节奏的限制,即便同一曲调,各人所唱均有出入。
关索戏就是一个故事,三国蜀汉风云,操刀立马,笑傲江湖。关索戏的思想倾向、判断事物的是非标准与《三国演义》一脉相承,在一百来个剧目中都是正面宣扬蜀国英雄的。关索戏浅浅淡淡地把历史拉得很近很乡土,在祈神赐福、驱鬼逐疫的原始渴求里,展示着其原始面貌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