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2年,毛泽东、朱德、林伯渠、任弼时、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为张浩扶柩。
这张极为罕见的照片,是伟人一辈子唯一一次给人抬棺 。
你知道这位烈士的名字吗?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曾有过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为战友抬棺下葬。享此殊荣者,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张浩烈士。
张浩(1897—1942),原名林祚培,字毓(育)英,生于湖北省黄冈县林家湾一个手工染织工人家庭,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林仲丹,化名张浩。张浩和党的早期杰出领导人、“龙华24烈士”之一的林育南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兄弟,还和林彪是堂兄弟。张浩年长林育南一岁、长林彪10岁。林彪是在张浩的直接影响和帮助下走出家门、考入黄埔军校的。张浩在林家排行第八,林彪等弟弟们都尊称他为“八哥”。
早在瓦窑堡会议之前,张国焘就自恃人多枪多,一直拒不执行中央北上进军路线,还于1935年10月5日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在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强行成立“临时中央”,自任主席,并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人的党籍,同时命令红四方面军南下。
在这危机时刻,张浩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回到瓦窑堡。张浩遵照瓦窑堡会议精神,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极力协助党中央做争取张国焘的工作,帮助他更改主张,走到正确路线上来。
首先,张浩给张国焘发电报说,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的问题,我已会见毛泽东同志……我已带有密码与国际通电。兄如有电交国际,弟可代转;再者,我经过国际七次大会,对中国问题有详细新的意见,准备将我所知道的向兄传达。
接着,张浩又发去电报,希望一、四方面军消除分歧,团结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该电明确表示:“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对中央的原则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
此后,张浩向张国焘频频发电,不但重申“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路线”,而且明确表示:“张国焘处可成立西南局”,等等。
张国焘读罢电报,大为震惊。他南下已遭失败不敢继续一意孤行,从而背负“违背共产国际”的罪名。再加上朱德、徐向前等人的抵制、斗争,中央又反复给他做工作,张国涛不得不和陈昌浩、朱德、徐向前等联名致电共产国际代表张浩及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等表示尊重,并同意北上。
随后,中央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朱德、刘伯承、贺龙、关向应、陈昌浩、张琴秋等19人任委员,从而使张国焘分裂党的阴谋彻底破产。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即一一五师、一二O师和一二九师。由于一一五师师长是林彪,一二九师又由张浩任政委,所以毛泽东有一次不无调侃地对张浩说:“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3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
张浩任一二九师政委时,工作困难很大,原因有三:第一,一二九师的基础是红四方面军,张国焘又统治红四方面军多年,还一直挂着马列主义知识分子招牌,长期在军内实行愚民教育,所以张国焘的问题被处理后,很多干部、战士的思想都非常复杂。而原来不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却认为,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大多是张国焘提拔起来的,执行张国焘路线也很卖力,这一部分人也应处理。第二,几乎所有的干部战士都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想不通,特别是对身穿国民党军队的服装,头戴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非常反感,有的人还将领到的衣服、帽子摔掉了,吵着要回家,不愿当兵。第三,红四方面军过去善于打大仗、打恶仗,长于阵地进攻和阵地防御,抗战开始后,要以打游击战为主。干部战士一下子难以适应这个变化。而张浩以前一直在白区工作,未带过兵,在部队没有任何基础。但是,他却以自己的高尚风格和卓越的领导才能,通过艰苦的政治思想工作,很快就赢得了一二九师全体指战员的信任和爱戴,把全师干部战士的思想统一起来,解决了以上存在的三大困难。
张浩在一二九师工作到1937年年底,因脑伤时常发作,不得不带着健脑器坚持工作。后来,他实在坚持不住,经常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刘伯承向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报告了张浩的严重病情,建议将他调回延安治疗,另派一位同志到一二九师任政委。毛泽东接电后,当即与张闻天等人商量,决定调张浩回延安,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替一二九师政委一职,这是此后出现 “刘邓大军”称谓的由来。
1938年2月底,张浩从前线返回延安,一边养病,一边工作。其间,他创办了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但是,他的病久治不愈,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不得不住院治疗,从而引起延安各界的关切。
1942年2月下旬,张浩的病情日益严重起来;半个月后,进一步恶化。中央领导同志闻讯后,纷纷前往探视。
3月5日,张浩用微弱的声音吃力地说:“我不行了,革命20年如一日,却未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深以为憾!……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到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
站在一旁的毛泽东十分感动,连忙转身对大家说:“让张浩同志在桃花岭上天天监督我们吧!”
3月6日凌晨1点15分,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永远离开了他亲爱的同志和战友们。第二天,《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中共中央委员张浩同志积劳成疾病逝》的讣告,并专发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中共中央负责人李富春、彭真、邓发以及林彪等怀着沉痛的心情前往料理后事。当日下午,中共中央成立了张浩治丧委员会,遗体移入延安中央大礼堂,供人们瞻仰悼念。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他守灵,毛泽东还写挽联“忠心为国 虽死犹荣”。许多人在遗体前泪流满面,有些同志甚至号啕大哭起来。3月9日,张浩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大门外的广场上隆重举行。会后,一万多人自发地为张浩送行,参加出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他的棺柩抬到桃花岭上,又亲自为他执绋安葬。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给自己的战友抬棺、下葬。之后,毛泽东还亲自为张浩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的墓碑。
接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解放日报》连续刊发了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回忆和怀念性文章。
在党的历史上,在我党我军高级领导人中,只有张浩享受了这一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