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高语阳
4月15日下午,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委决定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这一议事协调机构。
北京市委书记、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尹力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殷勇,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领导小组副组长游钧出席。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北京市委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创新之举。15日的会议审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全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重点事项清单及领导小组2025年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要点。

资料图(图源:北京日报)
第一,北京要走在全国前列,系统谋划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
我国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对于北京而言,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丰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科技创新中心。中央对首都工作提出“四个服务”的基本要求,包括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
因此,北京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基础好、使命强。北京也勇于担当职责使命,要求以首善标准,打造首善之区。
这次,北京市委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15日的会议指出,领导小组要坚持高位统筹、改革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健全一体发展的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共同研究重大事项,系统谋划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
第二,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北京力量。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调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竞争渐趋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随着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只有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走好自己路。
近年来,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截至目前,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7万家,三类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城市首位,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15日的会议明确指出,要自觉肩负起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北京力量。
“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梳理重大任务,做好前瞻性工作谋划和安排。”
第三,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指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纲要》还明确要求,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其中,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教育布局和改革试点紧密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此前,北京已经推进部分深化改革举措,在科研平台的整体构建上,做到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前沿进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产出相匹配。例如,北京在亦庄、中关村等园区,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试点构建了产学研用新载体,将高校教师和学生与产业界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出成果和出人才匹配在一起。
今年,北京制定了《北京市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实施方案》。2月17日,尹力在北京市全市教育大会上明确,北京要全力以赴发展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
“要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为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15日的会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