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立国,吕纂平乱】
公元397年一月,西秦战胜后凉,此战的后遗症逐渐显现,内部矛盾不断升级。彼时,后凉君主吕光委任了五位尚书,其中沮渠罗仇位列其中,需注意,他并非段业。
沮渠罗仇源自张掖(甘肃省张掖市境内)附近的卢水流域(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石羊河区域),为沮渠王族后裔。他的家族历代均为部族首领,于河西走廊一带拥有显著的地位。
在后凉对抗西秦的军事行动中,沮渠罗仇和他的兄长沮渠麹粥,当时担任三河郡(现今青海省化隆县南部)行政长官,一同加入了吕延率领的军队。
然而,吕延战死沙场,这一变故令沮渠麹粥深感局势堪忧。他对沮渠罗仇坦言:“主君吕光年岁已高,且昏聩不明,易被奸佞小人之言所惑。此番大军溃败,主将捐躯,正是那些有勇有谋之士最易受猜疑之际。我二人恐怕难以幸免。与其被动等待不幸降临,不如主动出击,带领兵马进攻西平(今青海西宁),继而突破苕藋防线(今甘肃永昌一带),只需一声号召,凉州全境便能落入我们手中。”
然而,沮渠罗仇回应说:“你的话确有一定道理,但我们家族历来在河西地区以忠诚孝顺著称。即便有人对我们不忠,我们也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去辜负他人。”
结果,沮渠麹粥的提议没有被接受。随后,正如沮渠麹粥所预测的那样,吕光受到谗言的蛊惑,开始追究战败的责任,并将沮渠罗仇和沮渠麹粥两兄弟处以极刑。这一举动进一步激化了后凉内部的冲突与不安定。
提及沮渠罗仇,他有一位年届三十二岁的侄儿,名为沮渠蒙逊。沮渠蒙逊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有深入研究,才华横溢且极具智谋,尤其擅长策略规划。在春季四月,沮渠蒙逊承担起将两位伯父的遗体运回故乡张掖安葬的重任。
在此期间,众多与沮渠家族有婚姻关系的部落陆续前来表达哀悼,总计超过万人。沮渠蒙逊眼含泪光向众人宣告:“吕天王残暴不仁,随意屠杀百姓。我们的先辈曾协助窦融,在河西地区树立威望。现在,我计划联合大家,为我的两位叔父讨回公道,复兴我们的家族事业,大家觉得怎样?”众人听后,一致高呼赞同。
沮渠蒙逊随即号召众人发动军队,仅用十天时间就集结了一万余士兵。他首先向后凉的临松地区(位于现今甘肃张掖南部)发起进攻,并迅速占领该地。接着,他在金山脚下(位于甘肃张掖东南部)安营扎寨。
五月时分,后凉君主吕光命令其非嫡长子、太原公吕纂带领军队,前去征讨叛乱的沮渠蒙逊。双方在匆谷地区,即现今甘肃山丹县一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锋。由于实力上的差距,沮渠蒙逊未能抵挡,最终选择撤退,遁入周边的深山密林。
提及沮渠蒙逊,不得不说他有一位同族的兄长,沮渠男成,此人在后凉国也身居将军之位。
沮渠男成闻悉其堂弟沮渠蒙逊起兵反叛后,立即调动数千士兵,于乐涫(位置在现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南)安营扎寨。紧接着,后凉酒泉郡的太守,名为垒澄,亲自率兵前去征讨沮渠男成。然而,在这场战斗中,垒澄不幸战败并牺牲。
随后,沮渠男成带领军队向建康地区(现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南部区域)发起攻击。彼时,镇守建康的行政长官是段业,他曾与沮渠罗仇共任尚书之职。
沮渠男成派遣信使前往建康,对段业陈述道:“吕家势力现已日渐式微,权臣掌控朝政,刑罚严苛无度,民众生活困苦,无处安身。各州郡局势动荡,反叛事件频发,国家倾覆之兆已十分明显。百姓饱受折磨,却求助无门。府君拥有非凡才能,何必继续效命于这即将崩溃的政权?我等秉持公理挺身而出,恳请府君暂时屈就,出面安抚本州民众,让他们能在灾难之后得以恢复生机。不知府君对此有何看法?”
不过,段业对沮渠男成的提议予以了否定,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随后,沮渠男成持续向建康城发动攻击,整个过程绵延超过二十日。在这段期间,后凉朝廷始终未见派兵驰援段业的行动。
健康郡的居民高逵、史惠等人劝说段业接纳沮渠男成的计划。段业思考到自己与后凉朝廷的侍中房晷、仆射王详关系紧张,明白他们不会在吕光面前替自己美言,也不会提议吕光派兵援助。因此,段业最终采纳了沮渠男成的意见。
段业敞开城门,迎接沮渠男成进城。随后,沮渠男成提议段业出任大都督一职,兼任龙骧大将军与凉州牧,赐予其建康公的封号,并将年号更改为“神玺”。
在那个时期,段业所创立的政权尚未明确其国家名称,直至公元399年二月,才正式将国号定为“凉”。不过,根据历史学家的普遍看法,北凉政权实际上从公元397年五月就已经开始运作。
段业清楚,自己建国一事背后有沮渠男成的积极推动,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力。为此,他决定任命沮渠男成为辅国将军,并将军政大权中的大部分托付给沮渠男成来掌管。
得知相关消息,隐匿在山林的沮渠蒙逊立即率领手下前往建康,意图投奔段业。段业接纳了他,并很快授予沮渠蒙逊镇西将军一职。
当段业在沮渠男成的逼迫下起事并宣告建国,这一消息抵达姑臧(现今甘肃省武威市所在地)时,吕光此番采取了行动,没有置之不理。
吕光迅速下令,让吕纂带领军队出征征讨。吕纂领兵到达建康郡后,立即与沮渠男成等敌军交锋,然而未能获得胜利。他对北凉的军事行动持续了接近三个月,却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到了八月,吕纂不得不下令撤退,返回南方,原因是他的父亲天王吕光所在的都城姑臧发生了内乱。
在后凉时代,西平郡有位名叫郭黁的重要官员,他身兼散骑常侍与太常两职。郭黁因对天文与算术有深厚造诣而受到广泛认可,在国内享有崇高声誉。
某个晚上,郭黁抬头观察夜空,注意到火星位于东井宿的周边。基于这一观察,他预测吕家的统治可能不会维持太久,未来取代他们的可能是姓王的人。
次日,郭黁探访仆射王详,直言不讳:“凉州即将陷入动荡。主公年迈且疾病缠身,太子吕绍愚昧无能,加之太原公吕纂性情残暴专横。若主公一旦离世,内斗必然爆发。你我二人久居高位,势必成为太原公欲除之而后快的目标。届时,你我生命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接着,郭黁提议与王乞基,田胡部落的首领携手行动,攻占姑臧城,为后续计划打下基础。他相信,凭借自身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以及二苑部族的拥戴,这一行动必将顺利实现。
王详对此提议表示了支持。他们决定在深夜采取行动,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发起政变:由郭黁带领二苑的士兵,通过焚烧洪范门作为行动开始的信号,而王详则在城内负责配合接应。
不过,该计划最终曝光。王详遭遇不幸,而郭黁成功占据姑臧东苑,并公开声明对抗后凉。民众得知郭黁起兵,流传起“圣人出现,事业必成”的说法,于是众多百姓投奔他的队伍。郭黁在东苑城里抓获了吕光的八名孙辈。
在后凉的都城姑臧,天王吕光骤然得知郭黁起兵反叛的消息,立刻传令正在建康郡对抗北凉的太原公吕纂,紧急撤军,返回姑臧以平息郭黁的叛乱。
吕纂在接到指令后,计划带领军队返回南方。一名将领提议:“如果我们直接向南撤退,段业很可能率兵出城追赶。或许我们可以利用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撤离。”
但吕纂对此并不以为意,他言道:“段业缺乏远大谋略,只会死守城池。假使我们选择夜间撤离,他或许会误以为有机可图。”
吕纂随后决定派遣使者向段业通报新情况:“京城中郭黁已发动叛乱,太原公即刻就要返回都城平定叛乱。如果您有意决战,请即刻出城迎战。”紧接着,吕纂下令军队撤退,段业也确实没有采取任何追击行动。
吕纂在率兵归途至姑臧的途中,遭遇了内部的突发变乱,真是事端接踵而至。
杨统,作为吕纂麾下的一名司马,私下里有了反叛的念头。他与堂兄杨恒商议道:“郭黁的举事,背后定有凭仗。我考虑除去吕纂,推举兄长为主公,随后向西进军张掖,对吕弘发动突袭,吕弘乃是吕光之子。一旦拿下张掖,我们就可以向各郡发布命令,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时机。”
然而,杨恒对后凉的忠诚依旧坚定不移,闻讯后他怒不可遏地说:“作为吕家的臣子,我们领取着朝廷的俸禄。现在国家面临困境,我们非但不竭尽全力去救援,反而要趁机加害吗?假若吕家真的覆灭,我愿意像古代的弘演那样,誓死守护到底!”
杨恒拒绝合作后,杨统决定采取单独行动。他离开了吕纂的部队,前往番禾(位于现今甘肃省永昌县),公开声明脱离后凉,并随后加入了郭黁的阵营。
吕纂联合了位于现今甘肃张掖东南地区的西安郡太守石元良的兵力,一同向郭黁发起攻击,结果郭黁军队遭受重创。随后,吕纂指挥其部队推进至姑臧城的西部边缘地带。
郭黁在兵败之后极为愤怒,下令对吕光的八名孙辈实施严厉惩罚。他指示手下将这些孩子置于锋利的刀枪之上,随后进行分解,更进一步地,强迫孩子们的血被收集起来,用以与士兵们订立盟约。目睹这一系列残酷场景的人员,无不遮蔽面容,不敢正视。
与此同时,反叛行动持续扩展。
张劫与宋明两位凉州人,在休屠(现今甘肃武威北部)集结了由胡汉民众组成的约三千人队伍,发起行动。他们与郭黁携手,共同推选后凉的后将军杨轨作为他们的领袖。
杨轨有意接受提议,但遭到将军程肇的劝阻:“舍弃领导地位而追随次要角色,并非明智选择。”尽管如此,杨轨并未采纳程肇的意见,他自行宣布为大将军,兼任凉州牧及西平公。
另一方面,吕纂在姑臧城西面边缘地带与郭黁麾下的将领王斐发生冲突,王斐在战斗中失利,导致郭黁的势力日渐式微。郭黁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与吕纂抗衡,因此派遣使者前往南方的廉川(现今青海民和地区),向南凉的西平王秃发乌孤请求军事援助。秃发乌孤随即命令他的弟弟、骠骑将军秃发利鹿孤统领五千士兵迅速前往增援,此时正值九月之际。
后凉当前的局势动荡不安,南部面临南凉的威胁,北部则有北凉与之对峙,国内郭黁、杨统、杨轨等人又接连发起反叛。后凉君主吕光年迈且智慧衰退,太子吕绍又显得胆小无决断,只能倚仗庶长子吕纂领兵镇压叛乱。但经过数月奋战,凉州地区的叛乱仍未得到平息,此时南部的西秦也瞅准时机,前来进犯。
公元398年一月,西秦君主乞伏乾归指派其胞弟乞伏益州率领军队,针对后凉势力范围内的支阳、鹯武、允吾三城发起攻击。这三座城市地处后凉的南部疆域,紧邻黄河地带,由于后凉方面防御薄弱,不久便被乞伏益州顺利占领。
不过,乞伏益州并未安排士兵驻防,他带领军队劫掠了一万多民众后,便返回了南方。
进入二月,两支增援部队相继向郭黁会合。其中一支由杨轨麾下的司马郭纬带领,麾下有两万骑兵;另一支则由南凉的秃发乌孤派遣其弟秃发傉檀,身为车骑将军的他统率一万骑兵前来。不久,杨轨本人也亲自指挥部队赶到了姑臧。
接下来的三个月期间,两方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一直维持着相互对立的局面。
五月,后凉的太原王吕纂,在姑臧城外与杨轨军队交锋。战斗激烈,杨轨逐渐不敌。然而,就在吕纂即将获得胜利之时,郭黁带领另一支军队突入战场,形势逆转,吕纂被迫撤退,遭受大败。
同时,后凉的北方邻国北凉,向其发起了进攻。北凉的镇西将军沮渠蒙逊带领军队,攻击了后凉管辖下的西郡,并顺利占领该地,还俘虏了西郡太守昌光的儿子昌纯。紧接着,得知西郡已被攻陷的消息后,晋昌太守王德和敦煌太守孟敏,相继选择向北凉投降,交出了他们各自管理的城池。
北凉君主段业为了嘉奖沮渠蒙逊的贡献,赐予他临池侯的爵位,同时,他指派王德担任酒泉郡守一职,并任命孟敏为沙州行政长官。
六月时,段业采取了新的战略措施,他命令辅国将军沮渠男成与新上任的酒泉太守王德携手,向张掖进发,意图对抗在那里驻守的后凉将领吕弘。
消息抵达姑臧后,后凉君主吕光心生忧虑,随即下令让正于姑臧城外平叛的长子吕纂,领兵转向北方,前去支援吕弘。吕纂又一次在关键时刻接受命令,承担起守卫国家的重任。
让我们深入分析姑臧城的防御与进攻情况。提及此事,需回溯至公元397年八月,那时吕纂自建康郡启程,返回姑臧以平息内乱。这一事件至今,已悄然流逝了十个月的时间。
这十个月的期间,吕纂虽达成了一些军事上的成就,然而反叛势力的规模却在持续扩大。同时,南凉在背地里对叛军提供支援,导致吕纂一直无法完全平息这场叛乱。
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叛军的势力日渐削弱,而姑臧城依旧坚守如初,坚不可摧。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年迈的天王吕光之所以在战局尚不明朗之时,决定派遣精锐部队吕纂离开姑臧前往张掖支援,正是因为他意识到城外的叛军力量已经大不如前,对姑臧已无法构成真正的威胁。
确实,另一种可能是姑臧城的防御工事相当牢固,使得吕光依靠这些设施能够坚守而不被攻破。所以,当有关吕纂北上增援吕弘的消息被叛军得知后,叛军领头人杨轨表达了他的担忧:“吕弘手下拥有一万名精锐士兵,一旦他们与吕纂的军队汇合,将来要拿下姑臧将更加困难。”
随后,杨轨与秃发利鹿孤经过讨论,决定采取主动,出兵攻打吕纂,意图在两支吕氏军队会合前将其阻拦。面对叛军的主动挑战,吕纂毫不畏惧,带领手下迅速进行反击。
在这次战役中,吕纂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杨轨战败并逃亡至王乞基处避难。与此同时,秃发利鹿孤也带领其部队返回南方。得知杨轨等人的失败消息后,郭黁决定向南行进,寻求西秦的庇护。西秦国王乞伏乾归接纳了郭黁,并授予他建忠将军和散骑常侍的职位。
常山公吕弘在张掖驻守期间,长时间未见吕纂的援兵到来,因此做出决定,放弃张掖,带着手下向南方撤离。北凉君主段业成功占领张掖后,考虑将都城迁移至此。此外,他计划派遣军队去追赶正在南撤的吕弘部队。
然而,镇西将军沮渠蒙逊提出了反对意见:“根据兵法原则,对于撤退的军队不应急于追击,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也不应穷追不舍。这是军事行动中的一大禁忌。”
然而,段业对此嗤之以鼻,执意亲自带兵追赶吕弘。最终,事情的发展正如沮渠蒙逊所预见,段业大军遭遇了重大的挫败。所幸的是,沮渠蒙逊迅速前来支援,段业才得以幸免于难。
事后,段业感慨地说:“如果当初听从了子房的建议,事情或许就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段业返回张掖后,决定于城东建造新城,命名为西安城,并指定其为西安郡的行政中心。他同时委任臧莫孩担任西安郡太守,负责守卫新落成的西安城。
沮渠蒙逊又一次进言:“臧莫孩此人勇猛有余,然谋略不足,只知一味猛攻,不善随机应变。主公的这般部署,实则是在为他挖掘陷阱,而非构筑坚固的防御。”
段业对此依然持怀疑态度。没过多久,吕纂的军队如期而至,迅速战胜了臧莫孩,这证实了沮渠蒙逊的预判。
【南凉开疆扩土,后凉吕纂称天王】
公元398年9月,杨轨转而依附王乞基,并在廉川地区(位于现今青海民和县)安顿军队。他开始积极招募士兵,壮大队伍,成功集结了一万余名汉族与胡族人士。
王乞基向杨轨提议:“秃发家族势力雄厚,且他们曾是我的旧主人。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归顺他们。”
杨轨接受了这一提议,随即派遣使者抵达南凉的廉川堡,向秃发乌孤表明臣服之意。
秃发乌孤收纳了杨轨的归顺。但不久,杨轨遭遇羌族头领梁饥的打败,只得逃向零海区域(现今青海湖附近)。随后,杨轨趁鲜卑乙弗部不备,发动攻击,占领了他们的地盘。
另一边,南凉国的君主秃发乌孤得知杨轨败于梁饥之手后,对朝中大臣们陈述道:“杨轨与王乞基曾有意归顺,然而你们未能及时伸出援手,致使他们被梁饥所击败,这让我内心感到十分不安。”
平西将领浑屯挺身而出,发言道:“梁饥欠缺深远规划,我军有能力一战取胜。”然而,多数朝臣鉴于梁饥的强大实力,持反对出兵的立场。
接着,梁饥转而攻打西平郡,即现今的青海西宁市。西平郡的守备将领田玄明顽强抵抗,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南凉,献上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以此请求援兵。面对这一局势,南凉的秃发乌孤决定发兵征讨梁饥。然而,在他的朝廷中,仍有不少大臣对此举持观望态度,犹豫不决。
此刻,左司马赵振提出建议:“杨轨新近受挫,吕氏势力仍旧强盛,洪池岭以北地域难以谋取。然而,位于洪池岭以南的五个郡县——广武、西平、乐都、浇河及湟河,我们应迅速占领。若大王无意开拓疆土,微臣自当缄默;但若大王胸怀宏图大志,当下正是大好时机。倘若羌人抢先占据西平,必将搅扰整个区域,这对我国极为有害。”
秃发乌孤听后满心欢喜,表示:“此番机遇我定要把握,力求有所作为,岂能满足于现状,被局限在这偏远之地?”
他再次向众臣陈述:“假使梁饥占领了西平,他将依托自然天险,届时管控他将更为棘手。梁饥虽勇猛过人,但其治军松散,对付起来并不困难。”
经过与朝臣们的讨论,秃发乌孤迅速集结兵力,向梁饥发起攻击。梁饥在战斗中失利,随后撤退至龙支要塞(位于现今甘肃兰州西北部)。
接着,秃发乌孤又一次发起了攻击,梁饥只身骑马逃至浇河(位于现今青海贵德)。在这场战斗中,秃发乌孤成功歼敌并俘虏了数万人,随后他委任田玄明为西平郡的内史之职。
战胜梁饥之后,秃发乌孤成功吸引了众多势力的归附,进而扩大了自己的疆域。乐都(现今青海海东乐都区域)的太守田瑶、湟河(现今青海化隆地区)的太守张裯,以及浇河郡的太守王稚,都主动献出了所管辖的城池,归顺了南凉。同时,位于洪池岭以南的众多羌族与匈奴部落,数量达到数万之众,也向秃发乌孤表示了臣服。
十月,后凉派驻于现今青海民和东南地区的兴城守将,建武将军李鸾,主动将城池交出,归顺了南凉势力。
十一月期间,原本逃到零海的西平公杨轨及其部将王乞基,带着数千户部众回到了金城,并决定再次向秃发乌孤投降。
十二月,秃发乌孤决定将自己的称号由西平王变更为武威王。
399年1月,秃发乌孤决定将都城迁往乐都,并对各地的军事部署进行了调整:他指派自己的弟弟秃发利鹿孤,以西平公的身份驻守安夷,现今青海海东乐都区的西侧;同时,广武公秃发傉檀被派往西平镇守;秃发乌孤的叔父秃发素渥则负责湟河的防卫;秃发若留的任务是驻守浇河;他的堂弟秃发替引被安排在岭南,即洪池岭以南的地区;秃发洛回的任务是守卫廉川;而堂叔秃发吐若留则被派往浩亹,现今青海海东乐都区东侧,进行镇守。
秃发乌孤在选拔人才时,注重各族精英的实际能力,依据他们的才干分配职务。不论是在中央担任关键岗位的官员,还是在地方上担任太守或县令,他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
针对秦凉区域内的西秦、后凉、北凉等多个分裂政权,南凉君主秃发乌孤着手规划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他召集朝臣进行商讨,提出疑问:“陇右与河西地区,以往不过由几个郡县管理,现今却分割成众多小国,其中吕氏政权(后凉)、乞伏氏政权(西秦)、段氏政权(北凉)势力最为雄厚。朕打算发动战争,诸位大臣认为我们应首先向哪一政权进军?”
杨统向前回应:“乞伏氏原为大王麾下,日后定会归顺。段业不过是个读书人,没有多大威胁,且近来与我国关系友好,若突然攻打,则有违道义。吕光年岁已高,昏聩无能,其子同样软弱,而吕纂、吕弘虽有才能,却相互猜疑。大王可命浩亹、廉川两部交替攻击,吕光定会疲于奔命。两年之内,其兵力与民心都将疲惫,姑臧城便有机会攻取。一旦占领姑臧,乞伏氏与段氏定会顺势投降,无需再费力攻打。”
听完这番话,秃发乌孤非常高兴,赞许地说:“你说得十分正确。”
暂且搁置秃发乌孤满怀壮志,筹划攻打凉州的计划。
谈及北凉君主段业,公元399年二月之时,于都城张掖,现今甘肃省张掖市所在地,他正式自封凉王,且将年号更改为天玺。
段业登基之后,发布命令,委任沮渠蒙逊担任尚书左丞之职,而梁中庸则成为尚书右丞。段业自封凉王,此举意味着北凉正式有了自己的国号,不过,该国号与先前吕光所建的后凉相同。接下来,我们简要分析一下南凉和北凉两国君主称号的由来及其历史背景。
公元397年正月,南凉首领秃发乌孤决定启用新的年号时,并未贸然自封凉王,以避免与后凉的吕光正面冲突。他选择了一个较为低调的称号——西平王,这一称谓仅相当于一个郡级封疆大吏的地位。
398年12月,秃发乌孤将自己的称号更改为武威王。尽管他依然保持着郡王的地位,但武威郡实为后凉的都城。因此,这一新的称号无疑带有强烈的对抗信号。
观察北凉的段业,于公元397年五月,他另立新元并创立了北凉政权。起初,他自称为建康公爵,这一称号代表着一个郡级的公爵地位。
进入399年二月之际,段业正式自封凉王,明确表露出与后凉君主吕光对立的立场。对此,吕光无法坐视不理,随即决定派遣其长子吕绍及太原公吕纂统领军队,前去征讨段业。
同年四月,后凉将领吕绍与吕纂带领的精兵部队到达张掖。面对这一紧迫局势,北凉君主段业迅速行动,派遣信使前往乐都,请求南凉国王、同时也是武威王的秃发乌孤提供军事援助。
秃发乌孤调派了骠骑大将军秃发傉檀及杨轨带领军队前来支援。随着南凉援军的加入,段业决定采取主动,出城与敌人交锋。
然而,沮渠蒙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段业接纳了沮渠蒙逊的提议,决定采取守势,不轻易出击。
不久,吕绍与吕纂确实退兵,随后,南凉的部队也返回了原地。
吕绍与吕纂返回都城姑臧,彼时其父天王吕光的健康状况持续下滑。至十二月间,吕光已六十三岁,自觉病情日渐沉重,遂着手处理身后事宜。
吕光膝下有五子:首先是庶出的长子吕纂,其次是嫡出的长子吕绍,此外,还有三位儿子,分别是吕弘、吕纬和吕覆。
吕弘被授予常山公爵位,曾在张掖镇守,然而由于北凉的威胁,他被迫撤回都城姑臧。另一方面,吕纬被封为陇西公,但其具体职责尚未明晰。
公元394年,吕覆获任玉门以西军事总督及西域大都护之职,负责守卫高昌地区,即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北凉政权成立后,吕覆与后凉的联系被切断。
此时,吕光做出了自称太上皇的决定,并把天王的宝座传给了吕绍。他同时委任太原公吕纂担任太尉一职,而常山公吕弘则被任命为司徒。
吕光对吕绍恳切地说:“当前国家正面临诸多挑战,南凉、北凉及西秦三国正伺机而动。我离世后,将由吕纂统率军队,吕弘主持国政。你应当保持沉稳,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这两位兄长,这样或许能维持国家安稳。一旦彼此间产生猜疑,内乱就可能随之爆发。”
吕光对吕纂与吕弘吩咐道:“吕绍,即永业,虽无乱世之治才,但身为正室长子,故得承继大业。现今外有强敌威胁,内部亦人心不稳,你俩兄弟需团结一致,方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若彼此猜忌,大难将不日而至。”
吕纂与吕弘答道:“我们不敢。”声音中带着哽咽。
吕光心中仍有牵挂,他紧握吕纂之手,再次叮咛:“你性情急躁,这让我深感不安。务必尽心协助永业,切勿轻信谣言。”话音未落,吕光于当日溘然长逝。
新帝吕绍暗中隐瞒丧事未宣告,吕纂获悉此事后,强行突破侧门闯入皇宫,悲恸大哭,难以自禁。
面对此景,吕绍心生畏惧,随即向吕纂直言:“兄长您功绩卓越,品德高尚,且年岁在我之上,理应担当起继承大业的重任。”
吕纂谦逊回绝道:“陛下身为正统继承人,微臣岂敢有违礼制,妄自尊大。”
吕绍执意要退位,而吕纂同样坚定地表示不愿接受。
吕绍在年幼时便继承了皇位,那时他便表现出了让位的真诚意愿。不久后,他的堂兄吕超试图离间他与兄长吕纂的关系,然而吕绍始终保持坚定,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吕超是吕光弟弟吕宝的儿子,在朝中担任骠骑大将军一职。
吕超向吕绍陈述道:“吕纂长期统率军队,其影响力遍及朝廷及外界。先皇逝世之际,他并未流露出任何哀伤之情。我观察到他步伐坚定,神态自若,料想他内心或有不轨之图,我们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防他成为祸患。”
尽管如此,吕绍始终铭记先皇吕光临终时的嘱咐,坚决不同意对兄长采取不利行动。他言道:“先皇的训诫依然回响于心,岂敢忘却?朕年幼即肩挑重担,亟需两位兄长共筑国家安稳之基。即便他们心存异念,朕亦甘愿以身相许,绝不轻举妄动伤害他们。休要再提此事。”
一日,吕绍于湛露堂会晤吕纂,期间,吕超紧握佩刀,立于一侧,他屡次以眼神向吕绍传递逮捕吕纂的信号,然而,吕绍对此始终未作任何回应。
吕绍并未对两位哥哥采取任何行动,然而,这两位哥哥最终却选择向他发起了攻击。
司徒吕弘派遣尚书姜纪前往拜访太尉吕纂,传达他的意见:“目前国君昏聩无能,难以胜任治国重任。兄长您品德出众,名声远扬,为了国家的未来考虑,应当挺身而出,承担这一使命,无需过分在意琐碎规矩。”
吕纂在获得吕弘的赞同后,计划夺取王位。夜幕降临,他指挥着数百名勇士,悄悄越过姑臧城的北侧,向广夏门发起了进攻。
吕弘指挥东苑兵马,挥动大刀撞开了中城的洪范城门。
那时,守卫在融明观的左卫将军齐从,发现情形不对,立刻快步上前质问:“
众人回应道:“
齐严词指责:“
随即抽出剑来,朝吕纂挥去,剑锋直取其额,一击即中。
吕纂身旁的侍从迅速聚拢,将齐成功制服。吕纂对侍从们吩咐道:“
此时,皇帝吕绍获悉吕纂起兵反叛的消息后,迅速指令虎贲中郎将吕开指挥宫廷禁军,在端门布防迎战。与此同时,力主吕绍除去吕纂的吕超之兄,也带领了两千士兵前来助战。
然而,士兵们因吕纂的声威而心生胆怯,未交锋便四散奔逃。吕纂借此机会,从青角门顺利进入谦光殿。天王吕绍逃至紫阁山,最终选择自尽,而吕超则匆匆逃离姑臧,一路向南,直奔广武(现今甘肃永登)。
尽管政变顺利进行,天王吕绍已逝世,然而吕纂却迟迟未敢坐上天王宝座。原因在于,他察觉到其弟吕弘手中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故而他一时之间不敢轻率地宣布自己为王。
吕弘是最初提议废除吕绍并另立新君的人。在仔细考虑后,吕纂作出了决定,让吕弘来继承天王的位置。
吕弘向吕纂说明情况:“
吕纂自觉不宜即刻践祚,遂令吕弘向朝臣通报:“
尽管众臣心里都清楚并不存在这样的遗嘱,但在那种特定环境下,没有人敢于提出异议,众人一致应声附和道:“
吕纂最终坐上了天王宝座,并启用新年号咸宁。他委任吕弘为最高军事指挥官,统管国内外所有军事事务,同时担任大司马、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及尚书事务总录,还将吕弘的封地从常山公调整为番禾郡公。
接着,那位先前用剑在吕纂额头上留下伤痕的左卫将军齐从,被押解至吕纂跟前。吕纂厉声询问:
齐平静地回应道:“
吕纂听闻后并未动怒,反而对齐从的忠心表示了赞扬,并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并且,吕纂有意宽恕曾投身政变的吕超。
吕超现已抵达南方的广武郡,去投奔他的叔叔吕方。
吕纂派遣特使前往广武,对吕方传达指示:“吕超本是一位忠诚之士,他的勇敢与坚定值得肯定。然而,他未能全面理解国家形势,欠缺灵活应变的能力。当前,我正需要他的支持以共同应对挑战,请你务必向他转达我的这一意愿。”吕方随即把吕纂的信息告知吕超。得知此事后,吕超上书请罪,吕纂见状,决定恢复他的爵位。
在后凉于凉州地区逐渐没落之时,关中地区的后秦君主姚兴正积极奋发,努力治国,经由一连串的征战,后秦的国家实力逐渐攀升至巅峰状态。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后秦时期所发生的其他关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