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重获新生,背后有何玄机,消费者该如何理性看待

方铭讲车 2025-04-18 16:13:00

新能源“僵尸”车企都快埋土里了,咋还能诈尸?

这年头,不是都说新能源车赔钱赚吆喝吗?

怎么还有金主爸爸抢着往里砸钱?

你品你细品,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啥药?

要说2025年的车市,那叫一个“卷”字了得。

合资品牌憋着劲儿出新品,自主品牌靠着插混2.0、全民智驾这些黑科技,那是稳坐钓鱼台。

可就在大家伙儿杀红眼的时候,之前那些半死不活的新能源车企,竟然悄咪咪地从“ICU”里爬了出来,靠着各路资本的输血,搞起了“还魂”大法。

就拿雷丁汽车来说,拿了山东财团的新一轮融资,直接宣布要杀回主流市场,预计2025年二季度就要推出新车,目标直指三四线城市。

还有威马汽车,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停工停产风波,现在也传出要跟投资方重组,今年就要全面复工复产,还要转型做智能出行服务商。

这背后的推手,说白了,还是地方政府那点“小九九”。

2024年,不少地方政府都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可地方经济要发展,GDP要增长,光靠房地产那老三样儿(地产、基建、外贸)可不行了,得有新的增长点才行。

汽车,作为仅次于房子的耐用消费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那是杠杠的。

国家去年开始搞的汽车报废和以旧换新政策,不就是为了激活内需嘛!

你说,地方政府能眼睁睁看着曾经的“香饽饽”就这么凉凉吗?

那肯定不能啊!

当有资本愿意接盘的时候,哪怕是“僵尸”车企,地方政府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点政策扶持啥的。

盘活资产、化解债务,那是头等大事。

而且,这些车企上下游配套企业带来的就业和税收,那也是实打实的政绩啊!

要说这地方政府的操作,那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就拿郑州来说,为了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直接出手接管了海马新能源,托管期限长达5年,托管保证金都砸了1.99个亿。

这不仅给海马新能源提供了喘息之机,也有助于郑州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目标。

除了地方政府的力挺,资本的嗅觉也是相当灵敏的。

无利不起早嘛!

现在房地产市场不行了,钱没地方去,家电、手机这些行业又饱和了,想来想去,还是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有搞头。

而且,新能源车企有个特点,就是能烧钱!

动不动就几百亿砸下去,蔚来汽车一年亏损近百亿,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只要你有技术、有供应链、有产品、有渠道,那就是资本眼里的香饽饽。

而且,现在新能源车企转型也挺火的,比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也是个不错的方向。

2024年,某西南地区的一家停产新能源车企,宣布与一家电池回收公司合作,这不就是变废为宝嘛!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造车资质的稀缺性。

现在国家不批新的造车企业了,你想造车,要么自己搞,要么就得借别人的“壳”。

那些“趴窝”的新能源车企,哪怕再烂,也有人抢着要。

但话说回来,这“还魂”之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市场竞争那么激烈,技术更新那么快,资金链随时都可能断裂。

而且,之前有些车企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现在想重新爬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2017年-2020年,各地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一窝蜂地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结果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说白了,这就是地方政府盲目跟风的结果。

更扎心的是,有些车企还面临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之前车企停产,供应商的货款收不回来,为了自救,只能参与到车企的债务重组中,甚至成为车企的股东。

2024年中,某华北地区的一家“僵尸”车企,其债权人包括数十家零部件供应商,为了挽回损失,这些供应商被迫接受了车企的股权。

也有一些车企想走“出海”的路子,结果水土不服,折戟沉沙。

这些失败的经历,也吸引了一些海外资本的注意。

他们觉得这些车企的技术和品牌还是有价值的,于是选择“抄底”投资。

2024年,某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机构,收购了一家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新能源车企的海外业务。

说白了,这些“僵尸”车企的“还魂”,就是一场各方利益博弈的豪赌。

地方政府想保经济,资本想找新赛道,企业想活下去,供应商想回款,海外资本想抄底……

但问题是,这场豪赌的最终结果会如何呢?

这些“还魂”的车企,真的能浴火重生,重回巅峰吗?

还是会再次倒下,成为资本市场的炮灰?

这还真不好说。

只能说,且行且看吧!

说不定,最后都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0 阅读:0

方铭讲车

简介:分享汽车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