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的晚上,王阿姨窝在沙发上刷着剧。
手机屏幕上,古装短剧《错嫁君》的人物正唇枪舌剑地争辩着,王阿姨手一抖,又点开了一集。
她咬着春卷,感叹道:“这种小短剧,好看又不费时间,越看越上瘾。
”而在另一边的老王,正用同一款App追一部复仇剧情的短剧——这一类都市逆袭题材,俨然成了他最近的心头好。
这让家里的年轻人有些意外:短剧竟然连爸妈都追上了,还能引发家人间的讨论。
数据揭示竞争激烈——3200部短剧抢滩春节档其实,像王阿姨和老王这样的家庭场景在今年春节档并不少见。
短剧已从年轻人的娱乐方式,逐渐变成老少皆宜的消遣。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一口气上线了超过3200部短剧,总播放量突破120亿次,用户日均观看时长同比增长43%。
相比电影或长剧,以分钟计时的短剧显然更适合这些碎片化时间场景。
然而在如此多的选项里,又有哪些短剧真正脱颖而出?
这一场“短平快”的内容大战,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卷春节档”。
短短几周时间,上万集内容争夺着观众的注意力,可选择虽多,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赢家并不一定是全长剧集的传统平台。
这些短剧,更多的成功在于直击用户兴趣点,用最短的时间抢占心智。
新内容平台入场,竖屏短剧赛道迎变局这一切的背后,还藏着更大的变局。
你可能还记得前几年只有少数短视频平台在经营短剧,而如今,腾讯视频、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也加入战局,竖屏短剧成为它们的新发力点。
比如,腾讯视频今年春节档新增了350部竖屏短剧,风格从古装宫斗到悬疑反转、从科幻到萌宠育儿,可谓应有尽有。
《错嫁君》就是其中一匹黑马。
作为一部古装逆袭题材短剧,它凭借独特的剧情和高强度的节奏在众多作品中杀出重围,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万。
而类似题材的《昭世录》和都市悬疑短剧《目不可及》也分别创下6200万和4500万的播放量。
腾讯视频的入局打破了人们对短剧的固有认知——它不再局限于短时、高频、轻量的定义,而是有了更多创造高价值内容和探索长尾效应的可能。
一些小众题材也因为平台的支持得以冒头,比如悬疑、科幻等类型。
热门短剧表现:从《错嫁君》到《昭世录》的数据亮眼如果说,众多平台的竞争造就了今年的百花齐放,那么观众的热爱就是短剧能继续爆火的动力。
那些票房榜前列的短剧,背后都有一个让人离不开屏的故事。
像《错嫁君》就以跌宕起伏的情感线打动了一众女性观众,而面向男性群体的《目不可及》则在复杂的悬疑剧情中加入了反转和解谜环节;相比之下,《昭世录》则仰仗于现有IP受众的支持,再辅以宣传与演员加持——即便是出品方,也不得不承认,选对内容方向,才是竖屏短剧出圈的核心。
更有趣的是,热度不仅体现在播放量上,也体现在这些短剧的社交生命力中。
资料显示,《错嫁君》的抖音首日话题播放量突破了2亿,而《昭世录》甚至登上多个热搜榜单,高频互动让短剧在品牌效应之外也具备了更多的社交属性。
腾讯视频:内容创新与营销联动如何成为竖屏短剧赢家当然,短剧强势表现背后也少不了营销的助推。
腾讯视频今年在多个平台展开联动,从微博、抖音到小红书,从贴合春节氛围的“年度短剧推荐活动”到“明星陪你看短剧”的主题策划,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宣发链路,还真正做到了与观众对话。
比如,他们邀请一批演员直播互动,通过实时评论和投票参与感拉近了与粉丝之间的距离。
短剧制作团队也以此获得了更加准确的用户偏好反馈,能够迅速调整创作方向。
此外,社交平台上产生的大量原创二次传播更是为短剧带来了滚雪球般的热度积攒。
从道具、服装到经典片段,观众们的自发创作在无形中成为短剧的二次扩散工具。
结尾从王阿姨刷短剧不亦乐乎,到年轻人讨论短剧情节的热烈氛围,2025年的春节档让竖屏短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道小巧却精致的“菜品”。
而这一场从上千部短剧到几百亿播放量的狂热背后,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竖屏短剧正在悄然改变我们娱乐方式的边界。
从传统坐在电视前看到如今捧着手机切换剧情,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正被重新定义。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忘记短剧里的某一部作品,却始终记得它曾像一块拼图,填满了我们的碎片时光。
而这,也正是竖屏短剧带给这个快节奏时代的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