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建立了以考试作为择优录用的手段,隋炀帝又在这一手段上建立了科举制,经过"罢黜百家,一统天下"之后,儒学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科举制又是以"儒学"为依据的。
尽管隋朝已经覆灭,但是当时的科举制并未完全废除,而在唐朝,唐太宗更是以儒学为根本,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意识形态。
李世民之所以提出“以文治国”,也是因为他深受儒学思想的熏陶,这一点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相吻合。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末年,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让这个时代的武道风气更加浓厚。
李世民在治国方面,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君主德性,勤于治国,推行德化。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人民”的观点,并将其视为君主之本,国家之本。
君王治理天下,必然要与百姓的生计紧密相连,唯有如此,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而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效果,自然就是归到了他的身上。
治理国家的理念最终还是要表现在政策上,唐太宗当政的时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降低了民众的赋税,降低了民众的负担,让民众的日子过得更好。
在贞观时期,由于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有了一个很好的局面,那就是街上没有小偷,晚上也没有关门,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反过来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李世民虽然在一直发展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却没有忘记巩固自己的国家,面对北边的突厥,西北的吐蕃,吐谷浑,他都是毫不留情的进行了还击,后来更是恩威相助。
这种宽容的态度,让周围的国家,都对李世民顶礼膜拜,最终,大唐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而李世民本人,也被称为“天可汗”,不但是大唐的子民,连其他国家的子民,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世民的治国之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克己纳谏,一个是以人为中心,不管是克己纳谏,还是以人为中心,都必须要善于聆听。
另外,李世民在臣子们的告诫下,要注意自己的德行,要诚实,要有礼貌,这样才能让君臣同德,亲如手足,这样才能让君王和臣子们齐头并进,才能创造出“贞观之政”的盛世。
贞观时期,不但是一个经济与政治的繁荣时期,而且是一个人文与精神的繁荣时期,其中君道礼乐,尊师重道,民生安乐,这一切都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与政治的根基。
李世民的文化观还表现在,他认为,他的文艺作品,一定要符合政治和教育的要求,即文艺作品,不能离开实际,要立足于实际,不然,文艺作品,与大道格格不入。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与影响之下,大唐很可能会像是隋末一样,陷入到一场巨大的灾难之中,李世民为了权衡这种意识形态的利弊,采取了“生于忧患”的策略。
总体而言,唐代“民贵君轻”的观念贯穿于整个贞观时期,尽管这一观念是基于隋王朝的覆灭而形成,但在中晚时期又有其自身的发展和丰富的内容。
一位英明的君王,一定要让自己的臣民忠心耿耿,任人唯贤,只有在这种时候,臣民们才会敢于谏言,所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一位君王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
在严格自律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封建时代,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贞观时代的均田制和租约制度,有效的缓解了土地兼并和繁重的赋税问题。
在大灾难的时候,人们有能力度过大灾难,稳定人心,在盛世的时候,人们可以用金钱买到更多的地盘,去享受盛世的荣华富贵。
唐太宗当真是一代枭雄,在治理好了内政和民生的基础上,始终没有忘记对外的侵略,而且在对待异族问题上,他也与以前的异族有很大的区别,在武力威逼的基础上,采取怀柔的方式,使两国的商贸更加繁荣,各民族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