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靠咸菜硬馒头熬过寒潮的渤海油田,如今一天就能打出10万吨原油?

五十多年前,这片海域连像样的勘探设备都没有,工人们拎着铁桶、踩着木板桥作业,风一大,整个平台都吱吱作响。而今天,钢铁巨兽扎根海底,年产3600万吨,成了国家能源的顶梁柱。
可别以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从稀稀拉拉的几口井,到如今铺满海面的钻井平台,渤海油田硬是熬过了多少失败、多少次险些停工的低谷。

在2024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渤海南部,一排排钻井平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工人们踩着湿滑的甲板,一步一步走向各自的岗位。
对他们来说,这是寻常的一天,也是特别的一天。

随着最后一口油井的数据上传,渤海油田日产原油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
几十年来,这片海域经历过风暴、寒潮,也经历过技术难关的反复考验,如今终于迎来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平台上的报喜电话接二连三打到岸上。早早在指挥中心值守的张主任,端着泡好的绿茶,久久没有喝上一口,只紧盯着屏幕。
确认消息后,他抬头对身边的人笑着点了点头,笑容里全是掩不住的骄傲。
这份成绩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回头看,每一台设备的升级、每一次工艺的优化、每一个冬夜里在海上冻得直哆嗦的人,都在为这一刻默默铺路。

时间往前推,1967年,渤海岸边刮着刺骨的冷风,第一口“海一井”在寒风中打下了钻头。
那时候,工人们白天作业,晚上靠燃着煤油的小炉子取暖,吃的是干硬的馒头和带着盐碱味的咸菜。

第一股黑油喷涌而出时,站在井口旁的人们,顾不上油溅了一身,只知道举起双手欢呼。这是属于他们,也是属于整个国家的胜利。
最初几年,渤海油田的产量极低,一年的总量还不够现在一天的开采。
海上作业条件艰苦,平台简陋,通讯靠无线电,遇上风浪,大伙得拴着绳子才敢在甲板上走动。

到了八九十年代,技术开始逐步引进与革新。平台增多了,设备先进了,但人手仍然紧张,作业任务仍然繁重。
老油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片海,我们是用肩膀一点点扛出来的。”

从最初的一个油田,到今天环渤海三省一市50余座油气田;从年产几万吨到年产3600万吨,渤海油田用坚韧和坚持,一步步在黄蓝交汇的海面上,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如今,渤海油田的总储量已达55亿吨,相当于全国已探明石油资源中的一大块基石。
靠着地质队员一点点踏查,靠着钻井工人一米一米往下打,靠着工程师一遍遍修改方案,这片看似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无数人的努力与汗水。

相比陆地上的油田,渤海油田的开采难度要高不少。
地下油层断裂多、结构破碎,油质又厚又稠,就像从瓶子里倒沥青一样困难。
普通的钻井技术,根本“挤”不出多少来。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工程师们琢磨出了热采、水平井、大位移井等办法。
拿渤中19-6气田来说,作业时不仅要克服海底高压低温,还得应对潜山油藏分布不均的难题。
一次次的测试、修正、再测试,硬是把这些深埋在海底几千米下的黑金带了出来。

渤海油田有个特点,大多位于水深不足30米的浅海区,开采相对便捷,运输成本低。
靠着这样的地理优势,渤海油田不仅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还能大幅降低一桶油的开采费用。
周边的港口、炼油厂、加工企业连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供应链网络。
一艘艘油轮在海面上穿梭,将新鲜开采的原油运往全国各地。

油田开发,不只是平台上的忙碌,也在悄悄改变着岸上的生活。
山东蓬莱、河北黄骅、天津塘沽,一座座小城因石油而兴旺,商店多了,学校新了,孩子们在新铺的操场上追逐打闹,大人们则在码头旁谈笑风生。
油田,是黑色的财富,也是普通人手里一碗热气腾腾的饭、一张结实温暖的床。

渤海油田,从零起步,到如今总储量55亿吨、日产原油突破10万吨,走过了近60年的风雨兼程。
这片海域的变化,记录着几代人无声的付出和努力。

未来,还有更多挑战在前方,但这片黄蓝交汇的地方,已经证明,只要一锤接一锤打下去,就没有打不成的井。
渤海油田,不只是能源的源头,更是国家力量的体现,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生活稳定的背后支撑。
这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