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立大功了!斥资9亿将黄河水引入沙漠后,如今沙漠变绿洲!

史海甄客百晓笙 2024-09-12 11:57:44
前言

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这片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广袤沙漠,如今正逐步转变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

9亿经费引进黄河水后,昔日连绵不断的黄沙已经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的良田,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生计机会。

那么,当地是如何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这种引水入沙的模式能否为我国其他沙漠地区的治理提供借鉴?

库布齐沙漠的治理

绿水青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然之美,更在于其蕴含的经济潜力,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项大胆举措——引黄河水入沙漠,正是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绝佳例证。

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绵延400多公里的库布齐沙漠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希望。

作为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60%以上的面积被流动沙丘所覆盖,年均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呈现出一派荒凉与炙热的景象。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良田与水源的缺乏曾是当地居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人类的智慧和毅力从未停止对抗自然的脚步。

早在1950年,当时的绥远省政府就在此建立了苗圃,开启了治沙的艰难征程,1958年,大批社队林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标志着治沙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白土梁林场的创建是这一时期的亮点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林场,更是人类与沙漠较量的前沿阵地。

工人们在这里日复一日地栽种树苗,用汗水浇灌着绿色的希望,与此同时,"三北"防护林工程于1979年启动,为库布齐沙漠的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

进入1980年代,治沙工作迎来了一次重大变革,林业生产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五荒到户、谁造谁有"的政策为治沙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政策调动了当地居民参与治沙的积极性,使得治沙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成为全民参与的壮举。

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治沙攻坚战中,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功不可没,40年来,他们累计造林90多万亩,相当于在沙漠中开辟出了一片绿洲。

这些树木不仅固定了流沙,还改善了局部气候,为沙漠中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治沙工作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2000年以来,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和多元化投入格局的形成,使得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了强大的治沙合力,先进的科技手段被引入,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使得治沙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在这些努力的累积下,库布齐沙漠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死亡之海"正逐渐被绿色覆盖,沙窝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金窝"。

当地居民不仅看到了环境的改善,更感受到了经济的繁荣,生态旅游、沙产业、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引黄入沙"

2004年更是关键的转折点,那一年,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想法应运而生——"引黄入沙"工程。

该工程的核心理念是引入黄河水,通过过滤泥沙后用于灌溉沙漠,一举解决了两个看似不相关但实则紧密相连的问题:黄河的凌汛问题和沙漠的治理难题。

"引黄入沙"工程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仅初期投资修建水渠就投入了4000多万元,而整个工程的总投资更是高达9亿元。

如此巨额的投入,彰显了治理沙漠的决心和魄力,工程的核心在于利用黄河凌汛期的洪水,将其引入沙漠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计划种植的沙柳树林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面积。

随着工程的推进,一个奇妙的生态循环开始形成,引入的水源滋润了干涸的沙地,使得植被得以生长;而生长起来的植被又能够固定沙土,减少水分蒸发,进一步保护水源。

这种水源-植被的良性循环,为沙漠的长期治理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白土梁林场是见证这一奇迹的最佳例证之一,曾经的荒漠地带,森林覆盖率不足10%,如今已经蝶变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森林覆盖率飙升至76%。

这一惊人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生计机会。

同样令人瞩目的是鄂尔多斯造林总场的成就,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0%,从空中俯瞰,曾经的黄沙已被绿色所取代,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生态画卷。

而在展旦召分场银肯沙作业区,变化更是惊人,这个曾经寸草不生的地方,森林覆盖度从不足3%提高到了48%,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凝聚着无数治沙工作者的汗水和智慧。

沙地新能源

"引黄入沙"工程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更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全面改善,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当地的气候变得更加宜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曾经只有少数耐旱植物和动物能够生存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了众多物种的栖息地。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工程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

当地居民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寻找生计,而是能够在家乡的绿色产业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将库布齐沙漠列为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开启了沙漠治理与清洁能源开发的全新篇章。

2017年,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的启动,标志着库布齐沙漠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正式起航。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新能源项目的总装机规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03.5213万千瓦,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

他们在炎炎烈日下,在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地上,竖起了一块块太阳能板,将无尽的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

而更令人期待的是,库布其沙漠400公里"光伏长城"工程的规划正在逐步展开,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不仅将为我国的清洁能源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还将成为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沙漠中,一排排太阳能板整齐排列,如同一道现代版的长城,守护着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

新能源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功能性设计,"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理念,巧妙地将能源生产与农业种植结合在一起。

太阳能板不仅能够捕捉阳光发电,还能为下方的植物提供遮阳,减少水分蒸发,创造出适宜植物生长的微环境,在这种设计下,曾经难以生长的作物,如今在沙漠中也能茁壮成长。

更有趣的是"板间养殖"的创新模式,在太阳能板之间的空地上,当地居民开始尝试养殖家禽和牲畜。

这些动物不仅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还能通过其活动和排泄物改善土壤质量,进一步促进植被生长,这种循环利用的模式,正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生动体现。

通过"治沙改土"的综合措施,库布齐沙漠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太阳能板的大规模部署,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的生态修复成果,反而成为了生态治理的有力补充。

光伏设备的遮蔽作用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为植被生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光伏项目的建设和维护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昔日的"死亡之海"到今天的绿色能源基地,库布齐沙漠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成功,更是整个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缩影。

随着新能源项目的不断推进,库布齐沙漠正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绿色经济区,光伏产业带动了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注入了新的经济动力。

曾经因为恶劣环境而不得不外出谋生的年轻人,如今有了更多选择留在家乡发展的机会。

5 阅读:1708
评论列表
  • 2024-09-12 22:46

    黄河水有限,得引雅鲁藏布江的水才行

史海甄客百晓笙

简介:吾乃一介布衣,独爱历史,愿与众钟情于历史之人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