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非新闻资讯内容!内容来源于真实事件,本文所用素材、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此文章旨在分享事件过程及结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事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实。
北大教授王青松,带着妻子隐居山林,拒绝家人上门,亲自接生儿子。
11年后,夫妻俩花光350万元积蓄,最终不得不拨通同学的电话求助。
其中发生了什么,让昔日的学霸才子归隐山林?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王青松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接到一通陌生来电,电话那头的人,据说是他曾在北大的舍友王青松,想要请他帮忙。
唐师曾当即决定驱车前往距离北京150多公里的一座大山。
这一路上,唐师曾一路思索着:
王青松当年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北大给同学们上课上得好好的,转眼辞职了,也没个信息,为何11年不见,他竟跑到了深山里?
这一趟,唐师曾也想把来龙去脉弄个明白。
抵达荒山附近时,唐师曾只见迎面走来一位老汉,他的头发蓬松杂乱,蜡黄着一张脸,军绿色外衣下还穿着一双打着补丁的破旧布鞋。
让唐师曾惊讶的是,这个老汉竟然就是王青松。
昔日的学霸朋友早已没了当年的英气,俨然一副农村庄稼汉的模样。
唐师曾仔细地盘问起王青松这些年的遭遇,发现了些许端倪。
王青松出生于河南洛阳农村,家里几代务农。
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家子还是缩衣减食地供王青松上学,好在这孩子勤奋好学,一路顺利升上高中。
王青松成绩好,为人又踏实肯干,在读到高二时,就被当地选拔到信阳地委当机要员,日常给领导们投递公务信函。
当时,机要局为了方便开展工作,要求底下员工熟背电话号码。
别人一天背几十个电话还磕磕巴巴,王青松一天就能背完500个电话号码,就连整篇古文都不在话下。
机要局的领导们十分欣赏这个小伙子,颇有要提拔他的意思,然而王青松志不在此,他只想不断学习,历练自己的能力。
恰逢1978年高考政策重新恢复,王青松有了报考北大的想法。
同事们纷纷前来给他出谋划策,正是在同事的影响下,他报考了北大国政系本科。
不出所料,凭借着王青松的那股聪明劲儿,他自学就考上了北大国政系,只身踏上了北京求学路。
或许是因为他在信阳机要局待过几年,他一出场就是一副机要局老大哥的形象,身着西装领带,一板一眼的样子,在人群中显得格外亮眼。
北大的老师早早听说了这个小伙子的能耐,不由对他寄予厚望,一来便任命他为团支部书记。
那几年里,王青松结识不少好友,尤其是同宿舍的好友唐师曾,打心底佩服这哥们儿。
可临近毕业时,王青松发现国政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找工作,干脆又回到北大读书,这次他报读了法律系研究生,几年之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
王青松在北大任教期间,业内掀起一阵“养生潮”,他也产生了兴趣。
王青松的老家紧挨着白马寺,他也跟着练了几年武术,在学校里,他空闲时间就读国学,抱着“老庄”翻阅,几乎就快背熟了。
这一来二去的,王青松就想到在学校创办一门气功养生课堂,他上报学校后,待校方领导审批下来,就开始大展拳脚。
果不其然,气功养生课大受系里的同学们追捧,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法律系的领导们心里也盘算着,与其在法律系里搞,倒不如对外开班,每人收费10元,这样还能给系里带来额外的创收,一举多得。
就这样,北大校园里逐渐形成一股风气,全民气功养生,王青松也在此期间赚得盆满钵满。
这时,北京外国语系的张梅,跟着朋友们来到了王青松的养生课堂上。
一开始,王青松一眼望见这个姑娘,站在人群中,出挑的气质,便心生好感。
而张梅听了几堂王青松的养生课后,也被他生动又接地气的讲课方式吸引。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络起来,他们都偏爱安静,厌恶嘈杂和污浊,彼此惺惺相惜,再后来两人也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妻。
张梅毕业后,留在学校做了北大的任教老师。
另一边,王青松在张梅的支持下,他决定继续深造,考取博士学位。
而这一次,王青松又是跨专业,他把目标瞄向了哲学系,几轮考试下来,他的单科以及总分都拿到了第一名。
但不知为何,哲学系的汤一介先生却拒绝收取他,学校更是不予录取。
虽然被拒绝得有些不明所以,但王青松仍旧没有放弃,只是这回他从哲学系又转变到考法律系博士。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校方仍旧不予录取,这让王青松内心感到窝火,两次下来都没有来由的被拒,他最终只好作罢。
而曾经风靡一时的气功养生也逐渐没落,早已没有了昔日的人潮追捧。
不过,王青松反倒觉得自己这些年,对养生这个东西研究得差不多透彻了,再继续教学于自己也是无益,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内心。
而他的内心里,也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指引着他,那就是远离人群,去追求自己平静的人生。
于是夫妻俩合计着,搬到张梅父亲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老房子,那一片是荒山区,环境清幽,再租上10亩地,平日里还能种点儿绿色纯天然瓜果。
房屋搞定了以后,王青松便从北京城租住的房子里搬到山区,周末里享受闲暇的清净时光。
但工作日每天5小时往返北大上课,他几乎没有空闲时间照管耕地。
而张梅在学校里也是屡屡受挫,任教5年没评上职称,紧接着学校引进新设备,要求各位老师们跟上时代潮流,学习使用电脑。
张梅内心排斥学习这个新东西,索性就辞职不干了。
就这样夫妻二人先后从北大讲堂上离开,为了不受外界打扰,夫妻俩拿着全部家当承包了荒山2500亩,从此彻底归隐山林。
这2500亩荒山,按照王青松的想法下一点点勾勒出,最原始的农耕生活。
他在这大片耕地原有的基础上,找了十多名工人帮忙开荒种地,又请了老家的人帮忙修建成洛阳老屋的式样,这一切只为打造成他心中的那片世外桃源。
这片世外桃源的建起,对王青松来说是骄傲,对工人们来说却不那么容易。
为了保证这片土地不受外界的污染,王青松让工人们晚上干完活就立刻回去,不能暂住在山里,更不能抽烟,连带着工人吃过、用过的东西全都要带出去。
王青松不让汽车进山,怕冲撞了山里的清净。
于是,工人们就一挑挑扁担送进来农作物,在田园耕地里种上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后来又添了鸡、鸭、牛、羊、骡子… …各类禽畜、农作物应有尽有。
这里不通水电,更不通网络,一切吃穿用度,皆从山里自取。
平日里,除了工人们会给牛、羊、猪喂些饲料以外,其他的农作物就靠着禽畜的粪便作为养料。
在山里的生活稳定下来后,张梅怀上了孩子,即便是这样,夫妻俩也没打算出山,一直到张梅产子当天,还是由王青松亲自给孩子接生,并取名为小宇。
王青松接生完小宇后,为了避免此事被泄露出去,他特意嘱咐工人们,只要保密,每个人年终就能多领到一百元。
从此,这深山里就多了一个闹腾的小男孩,得知此事的张梅父母,几次跑来探望,夫妻俩为了心中那片净土不受污浊,也只是让两位老人停留在距离家门前15米的地方。
随着小宇一天天长大,上午这对学霸夫妻会给小宇教一些国学经典,下午就任由这孩子驱赶着牛羊,漫山遍野疯跑,小宇俨然成了山羊堆里的小大王。
直到小宇长到7岁时,两大难题摆在了这对夫妻面前。
自己能与世隔绝在山里待一辈子没关系,可这对小宇未来的发展来说并不一定可行,再加上十多年来,攒下的积蓄花得所剩无几,每年光维持山里的运转就得花费二三十万。
山里有情怀,但没收入也是实打实的问题。
他写了一本关于这片荒山原始状态的著作《新桃花源》,想请好友帮忙宣传,又想到小宇将来的发展,夫妻俩最终决定还是回归到现代生活。
王青松再三考虑之下,联系上曾经北大的同学唐师曾,十几年过去了,唐师曾心中无限感慨,看到昔日的好兄弟如今这副模样,也决心帮助他们一家人。
唐师曾将王青松一家的故事报道出来后,他们的隐居生活引起了公众热议。
后来,王青松将原来的这片原始荒山打造为绿龙山庄。
他通过校友录与20多年前的朋友们交流,并把自己种植的农产品送给城里的朋友们,再利用网络传播,将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贩卖出去。
与此同时,王小宇也获得了到北大附小上学的机会,不幸的是王青松在媒体前,直接抨击北大,不当的发言致使小宇的入学计划熄灭。
此后,王青松一家就彻底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但关于他们的猜测,众说纷纭。
有人说王青松夫妇又回归了世外桃源,而王小宇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
也有人说王青松仍在通过媒体传播深山里的故事,张梅重新回到讲台,然而具体如何,也是不得而知。
近几年来,想要归隐山林的人不在少数,但能真正做到王青松夫妇俩这样,纯粹卸甲归隐的实在少之又少。
或许这些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王青松和张梅却乐在其中。
人人心中皆有一片桃花源,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勇气也好,固执也罢。
这对夫妻在经历人生高潮之后,选择了与世隔绝的人生,对他们来说也未尝不是幸事。
本文非新闻资讯内容!内容来源于真实事件,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故事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作者:巧儿
编辑: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