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患癌,饮食习惯或为"元凶"

涛诚玩转养护 2025-03-20 13:22:35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肿瘤防治与饮食关系研究》

昨天诊室来了对中年夫妻,丈夫刚确诊胃癌,妻子半年前查出乳腺癌。聊天中发现,这对夫妻饮食习惯几乎一模一样:爱吃烧烤、腌制品,几乎不碰蔬果,肉食从不限量。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带妈妈体检,医生提醒她血脂偏高,嘱咐调整饮食结构。回家后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全家的饮食习惯,发现存在不少健康隐患。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哪些日常饮食习惯可能成为健康"定时炸弹"。

前几天,小区张阿姨拉住我聊天:"营养师,我家老头子检查出肠息肉,医生说跟他爱吃腊肉有关,这话靠谱吗?"腌制、熏制食品确实与消化道肿瘤风险增加有关。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类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增加肿瘤风险。

记得小时候,外婆家腊肉香肠挂满屋檐下,那是儿时最美味的记忆。现在我自己当了妈妈,虽然偶尔也会做些腊味,但数量大大减少,烹饪方式也有讲究。腌制品偶尔食用没问题,但绝不能天天吃,每周最好不超过两次。烹饪前多冲洗,烹调时加入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如青椒、西红柿,能抑制亚硝胺的生成。

上周末做饭,公婆来家里吃饭,公公看见我切肉边的白色脂肪,连连摇头:"这可是精华部分啊,怎么能扔掉!"很多人确实认为肥肉香,可过量摄入动物脂肪会增加肥胖风险,肥胖又与多种癌症相关。我家餐桌上肉类已由"主角"变"配角",荤素比例大约3:7,肉类烹饪前尽量去除可见脂肪。

儿子最近迷上烧烤,缠着我带他去,我妥协了一次,却不敢常去。高温烹饪尤其是明火烧烤,食物表面会产生多环芳烃类物质,这些物质已被证实具有致癌性。家里有便携式烤盘,我会用锡纸包裹食材,加少许橄榄油烤制,避免食物直接接触明火。烹饪温度控制在180℃以下,既能满足孩子的口腹之欲,又降低了健康风险。

老公爱喝酒,尤其应酬多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饮酒是多种癌症的确定风险因素,尤其对食管癌、肝癌风险影响明显。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酒精本身就是一级致癌物,不存在"安全饮酒量"的说法。通过身边几个因酒精肝住院的例子劝说,老公现在应酬时多以茶代酒,实在推不掉也会控制在一小杯红酒范围内。

有次做家访,发现学生家长烧水用塑料桶直接煮,心里咯噔一下。高温下,某些塑料制品会释放双酚A等内分泌干扰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增加激素相关癌症风险。我家厨房所有炊具已全部换成不锈钢、玻璃或陶瓷材质,微波加热食物绝不用普通塑料容器,改用专用微波炉玻璃碗。

前阵子妈妈特意从老家带来几袋自制霉豆腐,那味道熏得我直捂鼻子。霉豆腐、霉米这类发霉食品含有黄曲霉毒素,这是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已被证实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我婉拒了妈妈的好意,给她详细解释了原因,改送她一些科学的腌制方法。

去年邻居李阿姨查出胰腺癌,平时爱吃甜食,让我对糖分摄入更加警惕。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长期高胰岛素水平与多种癌症风险增加相关。孩子总爱喝饮料,我在家做水果茶代替,搭配少量蜂蜜调味,既满足了甜味需求,又避免了过量精制糖的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这话听得耳朵起茧子了,但蔬果中的膳食纤维、抗氧化物确实能降低癌症风险,这点已得到大量研究证实。我家冰箱蔬果区永远满满当当,每天保证摄入不少于一斤蔬菜、半斤水果。色彩多样化很重要,不同颜色蔬果含有不同保护性营养素。

做饭时,我经常加入姜、蒜、洋葱等调味品,不光提香增味,这些食材富含硫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可能帮助抑制癌细胞生长。香料不仅是厨房里的配角,更是健康的守护者。

前几天看诊,一位大爷问我:"营养师,我听说粗粮好,天天吃全麦面包行不?"全谷物确实优于精制谷物,但也不能矫枉过正。我家粗细搭配,每餐谷物中大约30%是粗粮,比如糙米、燕麦、全麦面,既避免了单一精白米面的营养不足,又不会因过多粗粮增加消化负担。

常听人说癌症来自于环境污染、辐射,其实饮食因素在癌症病因中占比达30%-40%,是可以自我调控的重要因素。连续几年的全国营养师大会上,专家反复强调合理饮食对癌症的预防作用,我也时刻提醒自己把这些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家里常备深海鱼,每周至少吃两次。深海鱼富含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能降低某些炎症相关癌症风险。孩子不爱吃鱼,我会把鱼肉做成鱼丸、鱼饼,加入他喜欢的配料,既保留了营养,又提高了接受度。

昨天那对夫妻离开诊室前,妻子握着我的手说:"早知道饮食这么重要,我们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虽然不能说他们的癌症完全由饮食引起,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确实增加了患癌风险。希望通过分享这些知识,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毕竟,预防永远胜于治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