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尊号:尼父
孔子去世后,没有实权的鲁国国君鲁哀公,给孔子上谥号为“尼父”。这是孔子第一次被上尊号,这个尊号属于地方性质的,因为当时周朝还在,鲁国相当于周朝下面的一个地级市。但是这个“尼父”是敬称,不是谥号。
第二次上尊号:褒成宣尼公
西汉末年,王莽把持朝政,自称周公,令经学大家刘歆作伪书《周礼》。公元1年,大司马王莽被年仅10岁的汉平帝加爵为“安汉公”,他高兴之余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而孔子的后裔则封为褒成侯。这是孔子第一次被官方上尊号。幕后推手是王莽跟刘歆。距离孔子去世400多年。
第三次上尊号:褒尊侯
又过了九十年,到了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孔子的爵位被降了,从原来的公爵降到了侯爵,成了褒尊侯。爵位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公、侯、伯、子、男,都是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从王莽让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以后,孔子后裔才开始享受朝廷俸禄。
第四次上尊号:文宣尼父
到了北魏时期,孔子地位进一步下降,孝文帝直接将孔子的爵位削没了,改谥为文宣尼父,孔子一夜回到解放前。
第五次上尊号:邹国公
到了北周静帝时期,孔子又从虚职转实,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被追谥为邹国公,再次成为公爵。
第六次上尊号:先师尼父
然而仅仅一年以后杨坚就以隋代周,北周灭亡。随着北周灭亡,孔子也从邹国公降为先师尼父,空有虚名。
第七次上尊号:先师
隋朝仅仅立国37年就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唐高祖李渊的唐朝,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将孔子改谥为先师,去掉了“尼父”二字。
第八次上尊号:先圣
从隋朝到唐初,世人都是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后,于贞观2年(公元628年),废掉周公“先圣”的这个称号,改尊孔子为先圣。这是孔子第一次被官方称为圣人,距离孔子去世已经1125年。至于李世民为什么?要把先圣这个尊号给到孔子,加关注,日后我再讲解给大家听。
第九次上尊号:宣父
孔子当了十年圣人之后,又被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别的原因,将其谥号降低为宣父。
第十次上尊号:太师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没有提高孔子的地位,出于政治原因,仅仅追封孔子为太师。
第十一次上尊号:隆道公
武则天称帝后,定国号为周。因为孔子活着的时候,追求的是恢复周礼,所以把孔子的地位给提升了一下,于天绶元年(公元690年)被封为隆道公。
第十二次上尊号:文宣王
唐玄宗李隆基当政后,大唐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孔子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这是孔子第一次被封王。
第十三次上尊号:玄圣文宣王
北宋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在公元1008年,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这是时隔370年,孔子第二次被官方封为圣人。
第十四次上尊号:至圣文宣王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为避宋圣祖赵玄朗名讳,将孔子的谥号,改为至圣文宣王,地位依旧崇高。
第十五次上尊号:文宣帝
除中原王朝以外,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也十分仰慕汉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西夏仁宗皇帝李仁孝,于人庆三年(公元1146年),追谥孔子为“文宣帝”。将宋朝对孔子的谥号甩在身后,直接将孔子推向了帝王的高度。这里面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五代十国的战乱,导致部分人口西迁,中原文化也跟着西迁,历经几代人的繁衍,所以就有很多儒家后生,效力于西夏王朝。
第十六次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
不过西夏毕竟不是正统王朝,孔子在中原王朝的封号一直都是“至圣文宣王”,直到元成宗时期才又加了“大成”两个字,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
第十七次上尊号:至圣先师
到了明朝嘉靖皇帝当政时,孔子的地位再次下降。因为嘉靖皇帝,十分痴迷道教。明朝大改革的开创者,首辅大臣张璁,依据皇帝所好,称孔子为王名不正言不顺,嘉靖帝依据其意见,将孔子的王号去除,改称至圣先师。这是明朝唯一一次给孔子定尊号。
第十八次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满清入关以后,贰臣李若琳,提请恢复孔子元朝时的封谥,经过礼部商议,最终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确定将孔子的谥号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第十九次上尊号:至圣先师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将孔子的谥号改为至圣先师,终清一朝都没再变过。
第二十次上尊号: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最后一次变更谥号,是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由国民政府为孔子上“大成至圣先师”的谥号。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儒家学派创始人。
去世480年后,被封爵位宣尼公。
去世1125年后,第一次被封圣(唐朝),只当了十年圣人。就被李世民去掉圣人头衔。
去世1487年后,第二次被封圣(北宋)。
到1935年为止,孔子前后两次,共计当了937年的圣人。
苗百丰
壬寅年三月初五,于深圳《尚辅书院》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