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清帝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为何拥立年幼无知的福临为新皇帝?

崔浩畅谈历史 2020-05-24 11:50:57

文/崔浩畅谈历史

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清朝皇帝皇太极驾崩,临终前,他没有留下任何遗嘱。

于是为了争夺皇位,清朝两黄旗的军队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两白旗军队支持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双方不服不忿地争来吵去,为争夺皇位而互不相让。

最终,鹬蚌相争之下,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称帝。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为什么毫无功劳、素无威信、年幼无知的福临,会成为新任皇帝呢?

临死前并没指定继承人的皇太极

皇太极死后,围绕着皇位的继承权,数派势力开始你争我夺地明争暗斗。

当时,有三位人选,最有可能继承皇位。

第一位,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当时代善年龄虽然已六十出头,但努尔哈赤担任后金大汗时是58岁,代善又资历最老,建立功勋颇多,皇室地位最高,还掌握着八旗军队中正红、镶红两旗的军队,所以代善很有资格效仿父汗那样老当益壮地继承清朝皇位。

皇太极二哥、资历深厚的代善

第二位,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当时的豪格,已有35岁,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同时在此前的对外征战中,豪格在皇太极诸子中一枝独秀,立下了非凡战功,颇有当年皇太极在努尔哈赤麾下勇立战功的大家风范,同时,随着满清贵族们接受汉文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长子继承制这种汉人的皇位传承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再加上豪格掌握着正蓝旗的军队,两黄旗的许多王公大臣都表态支持豪格,所以豪格,也很有可能继承皇位。

第三位,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当时多尔衮只有32岁,比豪格还小三岁,不过他是豪格的叔叔,辈分比豪格高,智谋也比好勇斗狠的豪格高明,同时多尔衮在征讨察哈尔蒙古势力、进攻明朝时所立的战功,也比豪格多,同时,多尔衮、多铎掌握着正白、镶白两旗的军队,两黄旗中,也有人支持多尔衮,所以多尔衮也有机会继承皇位。

血气方刚、足智多谋的多尔衮

可以说,在皇太极诸子中,豪格勇冠绝伦,最为优秀;

在努尔哈赤诸子中,代善资历深厚、支持他的子侄众多,他的地位和威望均最高;

至于多尔衮,虽立下众多战功,但为人谦逊有礼,很得八旗王公大臣们的拥护和爱戴,尤其是多尔衮得到了多铎、阿济格等兄弟的鼎力支持,而代善和豪格,则没有强悍兄弟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先帝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在皇太极生前,由于曾经是竞争汗位的对手,所以他对代善采取的是打压征服的态度和策略;

对豪格,由于是自己的长子,所以皇太极是以深沉厚重、鞭策教育的外冷内热姿态来对待的;

至于多尔衮,由于在众多兄弟子侄中,多尔衮最为精明能干,有高明的大局观和不战屈人的战略思想和优异行动,所以皇太极将多尔衮引以为征服辽东乃至中原的战略合作伙伴和难得知己,对他爱护有加。

前任皇帝的态度,对八旗王公大臣们的选择继任之君,也有很重要的影响,皇太极当初能够继承后金汗位,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先大汗努尔哈赤对代善、莽古尔泰、阿敏,没有对皇太极那么亲近信任、重用有加。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议立新任皇帝的大会在崇政殿召开。

会议一开始,皇太极直接管辖之两黄旗的军队就包围了会场,同时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率先提出,必须立先皇之子为新帝,不然两黄旗必会为捍卫先皇利益,与异己之人兵戎相见不死不休!

支持皇太极儿子继承皇位的鳌拜

见识到两黄旗大臣和军队的虎视眈眈,慑于皇太极所统势力的余威,有心争位的多尔衮不敢明确表态,他只是淡定从容地安抚道:“你们两位先退下,讨论继承人的事情,由八旗诸王公大臣们商定,目前还没有定论,等有眉目了,再请你们发言。”

由于多尔衮没说什么利益攸关的话,所以索尼、鳌拜只能略显尴尬地退出会场。

紧接着,年轻气盛的多铎挺身而出,他慷慨陈词地表态,支持睿亲王多尔衮继承皇位。

面对二愣子多铎的直白举荐和殿外两黄旗势力的磨刀霍霍,多尔衮没有明确表态。

多铎见多尔衮没有呼应自己,便想浑水摸鱼地转换思维道:“如果多尔衮不愿意继承皇位,那就让我来继承皇位吧,父汗努尔哈赤的遗诏中有我的名字。”

豫亲王多铎

努尔哈赤生前,确实非常宠爱多铎,不过在经过皇太极长达十余年的统治后,人们感念更多的是皇太极,而不是努尔哈赤。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眼见弟弟多铎就要成为被众人联合打击的出头鸟,多尔衮为保护弟弟地回护道:“肃亲王豪格也在父汗遗诏中,你多铎不是唯一的继位人选。”

面对哥哥多尔衮的引众人反对豪格、替自己解围,多铎心领神会,他明白过来,以两白旗的实力,虽想当出头鸟,但很难抗衡其余各势力的联合反对,可他转念一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豪格继承皇位。

于是多铎继续推荐道:“礼亲王代善德高望重,最有资格继承皇位。”

代善虽说是皇太极兄长,位高权重,但随着身体的年老力衰和精力不济,知难而退的他已丢掉了早年觊觎最高权位的野心,此时的他只想平衡各方势力,不想让八旗内部四分五裂互相内斗,于是他两面讨好地回道:“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当上了皇帝,自然是我大清的福气。不过我认为,肃亲王豪格是先帝的长子,立他为皇帝也颇为可行。至于我嘛,已年事颇高,实在难以承担皇帝重任,还请你们在以上两人中择贤而立吧。”

豪格一听代善提到自己,一时间颇为高兴,可他在见到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等人的迟疑不定,在见到其他王公大臣们的冷淡反应后,便自讨没趣地说道:“我德望粗浅才能浅薄,不能担任皇帝大任。”

说完这些佯装谦让的话后,豪格扬长而去,两黄旗大臣们见豪格无故离去,而多尔衮还在筹谋于皇位,便恶狠狠地再次表态:“如果你们不册立先皇之子为新帝,我们誓死反对,绝不答应!”

代善见自己的提议引得豪格离去,多尔衮寸步难行,两黄旗大臣剑拔弩张,便不再趟议立皇帝这一浑水,他也悻悻而退。

这时,殿中呈现出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和两黄旗大臣对峙的局势,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见多铎粗鲁莽撞、豪格故作谦让、代善花甲神伤、两黄旗大臣不是先皇之子为帝就不商量的难解态势,多尔衮将自己深思熟虑已久的计划和盘托出,他对两黄旗大臣们安抚道:“你们不用着急,我有个提议,既然肃亲王豪格自称才德不堪皇位,那我们就拥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新帝吧。”

提出解决方法、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多尔衮

当时的福临,只有六岁,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心智和威望,可他是皇太极之子,符合两黄旗大臣们的要求。

而济尔哈朗,一听要让一个小娃娃继承皇位,来处理清朝将要踏平山海关、平定中原的诸多疑难国政,颇感滑稽可笑,他正要表示反对,这时多尔衮瞅着济尔哈朗继续提议道:“鉴于福临年幼,还不能独自处理国家大事,所以不妨先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暂时辅佐新帝,分领八旗军队,等到福临长大成人后,我们再归政于他,大家觉得如何?”

两黄旗大臣们一听,要立的新帝确实是先皇之子,也就不再反对。

济尔哈朗一听自己有辅政之权,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也对多尔衮的提议深表赞同。

代善听说这个提议后,见立的新帝是皇太极之子,且没有激起大的争辩冲突,他也乐见其成地没有反对。

至于肃亲王豪格,本来以为自己离开后,两黄旗大臣会与多尔衮、多铎等两白旗势力斗个两败俱伤,到时他再以先皇长子的身份平复众议渔翁得利,那皇位还不是唾手可得?

可在群臣都拥立九弟福临为新帝时,豪格深觉自己被多尔衮给涮了。

好一招化解矛盾以退为进!

两黄旗大臣是认先皇之子为主,不认其他人的狠角色,可先皇之子并非只有豪格一人。

豪格很后悔,本来在两黄旗、正蓝旗、两红旗的支持下,他本来已胜券在握,可由于自己既受汉文化的影响懂得了故作姿态以收买人心的谦虚忍让,又学了汉文化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策略,想坐视两黄旗与多尔衮、多铎的两白旗相斗,自己再在两方势力两败俱伤时从容收拾残局、顺利登位,豪格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明,可他的格局终究比多尔衮、代善小了许多。

多尔衮、代善等人,考虑的不是内斗,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尽快缓和各派矛盾,选一个各势力都能接受的新帝,然后再团结八旗子弟们、万众一心地冲入山海关以南,攻略中原,平定天下。

豪格很后悔,自己没拥立一个亲善的弟弟,再提议由自己辅政,那靠着支持自己的五旗势力,与只有两旗支持的多尔衮抗衡,实力较弱的多尔衮还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可事到如今,福临继承皇位,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等)、两红旗大臣们(代善及其子孙们),都由支持豪格,转向为支持福临,同时,两白旗也支持福临,豪格成了只有正蓝旗支持的势单力孤者,多尔衮反成为最多势力支持的幕后掌权者,真是令人既气愤又无可奈何。

可豪格自己酿的苦酒,只能自己忍着喝。

公元1643年八月,年仅六岁的皇太极九子福临,登上了笃恭殿的皇帝宝座,成为清朝建立后的第二位皇帝,次年改元顺治,他就是顺治帝,鉴于新帝年幼,在皇太极末期地位崇高的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暂时代替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日后亲政的顺治帝福临

如此,皇太极死后遗留的皇权真空,很快便被九皇子福临,以及在后面辅政的济尔哈朗、多尔衮填补。

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豪格的叔叔,为人聪明睿智,如皇太极一般喜欢读书,勤于骑射,最重要的是,多尔衮顾全大局,有经略天下的野心和雄才大略。

而豪格虽然也军功卓著、资历深厚,是皇太极儿子中一枝独秀的翘楚,但是他粗疏莽撞,只学会了汉文化之形,没学会汉文化之实。当时的重中之重,不是挑起各旗势力的内斗,再由自己一方趁机渔翁得利,而是巧妙布局,联合尽可能多的势力支持自己,孤立甚至压制反对派,再从容团结各派实力,挥兵入主中原、统一天下。

在这点上,多尔衮功勋彪炳、资历雄厚,辈分高、足智多谋,确实比豪格高明。

当时,天下的大势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政权在中原横扫千军一家独大,明朝在内忧外患之腥风血雨的冲击中摇摇欲坠,清朝在激烈的皇位角逐中,有惊无险地再次整合实力团结对外,此时的天下,在不远的将来,会由哪方势力当家做主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