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阳谋,至今无人可以破解,你知道几个?

墟史往事 2025-02-06 16:08:13
前言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阴谋和阳谋同样也是如此。

不过通常来说,阳谋是最难防的。有时候你明明知道这是对方给你设下的陷阱,但你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往里跳,于是我国历史上便有了四个至今无法破解的阳谋。

那这四个阳谋都有什么故事呢?

二桃杀三士

首先第一个故事来源于春秋时期,那时候齐国有三位武功非常高强的人,他们分别是古冶子、田开疆、公孙接。

这三人不仅武功非常高强,而且在齐国立下了不少军功,同时他们三人的关系非常好。

或许这时就有人想起了桃园三结义,其实他们和刘关张三人的关系比起来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齐国这三人军功虽然说非常不错,但他们都是大粗人,不懂得什么叫礼仪,有时候嚣张起来了就连齐王都不放在眼里。

臣眼里无国,君这还了得?于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晏婴建议将这三人赶紧除掉以绝后患。

其实齐王也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总不能因为他们不懂礼仪就处死吧。

那齐国不懂礼仪的人多了去了,这么做肯定不会服众。

如果说是用武力强行打压他们,这也很难。毕竟这三人多多少少有点儿桀骜难驯,若用武力镇压或许会引发更大的混乱,这时候晏婴出手了。

晏婴对齐王说:“王上可以赐给他们两个桃子,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功劳来决定谁得到这两个桃子。”

齐王听后没有犹豫,他赶紧让人送去了两个桃子。

面对这无法平均分配的东西,三人便开始了争论。田开疆说自己带兵打退过一次敌人,所以他应该拿一个桃子。

公孙接却说自己杀过野猪和老虎,也应该拿一个桃子。

接着古冶子说:“你们都太逊了,之前我陪齐王渡河的时候曾救过他的命,我的功劳比你们都大。”

其余两人见状神色暗淡,随后他们说道:“论功我们的确比不上你,不过论勇气我们可不比你差。”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敢自杀就是有勇气,于是公孙接和田开疆都自刎归天了。

古冶子见状觉得自己独活着不仁义,说不定还会被他人耻笑,于是他也就自刎归天了。

晏婴也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成功将这三人除掉了。不过要是刘关张三人面对这种情况,或许就破解了。

围魏救赵

第二个阳谋故事是来自战国时期的一场非常经典的战役。与上面二桃杀三士不同的是,这个是非常纯正的一个阳谋故事。

二桃杀三士虽然说是一个阳谋故事,但它多多少少是带有一点阴谋色彩的。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庞涓和孙膑,两人都曾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

但即便是鬼谷传人,也依旧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时庞涓率领10万左右的大军去攻打邯郸。不出意外,赵军一路连败被打到了邯郸城门前。

赵王见状,顿时吓得裤子都湿了。怎么办呢?他们选择了向齐国求救。

经过内部一番商量后,齐王派赛马的田忌和孙膑一起带着齐军前去支援。

孙膑一番分析过后觉得没有必要去攻打邯郸门前的魏军,不如大军南下直击魏国首都。

因为赵王求救的消息,庞涓是肯定知道。不论齐军会不会派人来支援,他肯定会分兵加以防范,所以正面交战只会打退不会打败。

这种情况下庞涓还会卷土重来,也就是说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

庞涓既然是带着10万大军出来的,说明魏国内部兵力肯定是大大减少。而且他们也不会想到这时会有人趁机来打自己,所以偷袭魏国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

那自己国家的首都被偷袭,那庞涓会怎么办?他只能回来防守,于是孙膑在他回来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了伏军。

这个阳谋最难解的地方,在于回去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回去救的话肯定会遭遇埋伏失败,而庞涓自己还可能会身死。

那时候魏军已经攻下了邯郸,庞涓完全可以靠这座城池单干,但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

所以庞涓最后只能率大军回去营救,不出意外他们遭到了埋伏,而且庞涓还被生擒了。

后来经过调解,庞涓被释放回到了魏国。在后来的马陵之战中,庞涓再次遇到了孙膑的“围魏救韩”的阳谋。道理都一样,就是救援国家不同。

庞涓拿孙膑这招是真没办法啊,这种骑虎难下的事着实让人感到难办。

和上次一样,庞涓还是选择率领大军救援魏国。不出意外又遇到了伏击,在同一个阳谋上栽倒两次,庞涓觉得自己没脸做人了,于是他就自刎归天了。

推恩令

接下来第三个阳谋是汉武帝时期推出的“推恩令”,也是没有破解之法。

自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几乎都用过这种办法。就是皇帝给自己的儿子们分一块地方,同时赋予他们权力让他们自己管理。

这个做法可以大大减轻皇帝的负担,一般在最开始的开国时期非常常见。

虽然说开国皇帝们的压力小了,但给后面的皇帝带来了许多麻烦。

皇帝的儿子继位后,他面临的是许许多多权力大小不一的好兄弟们,他自然是不希望看到这一幕。

而且权力比较大的那些藩王,大多还对皇位有所觊觎,他们也是一直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

所以历史上许多皇帝都曾想过如何从根本上来削弱这些藩王。汉景帝那时候就考虑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推出了削藩政策。

这个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削弱藩王们的权力,但弊端也非常明显。像那些权力比较大的藩王对此自然是非常不满意,于是他们就开始起兵反抗。

于是便有了汉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七国之乱”,这正是因为削藩政策而引起的一场大混乱。

虽然说最后被镇压下去了,但问题依旧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这样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作为一个非常重视自身权力的君王,自然是无法容忍这一切,于是便有人献上了“推恩令”。

这个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之前的藩王们去世后,自己的位置会传给嫡长子,其实就和传王位差不多。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除了传给嫡长子之外,只要是藩王的儿子,也得多多少少给他们一点地方。而他们则会被封为侯,至于封号则由皇帝命名。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诸侯获得的土地由国家直接管理,所以他们的职位根本就是摆设。

虽然没有权力,但国家能确保他们衣食无忧。他们每个月得到的钱还不少,有钱有土地,所以对这个政策非常满意。

正是靠着这种方法,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西汉王室成功接管了大片地方,那些藩王们的权力和领地自然是越来越少。

推行这个政策,汉武帝没有动用一丝武力便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带来了许多好处。

“推恩令”不仅加强了西汉的中央集权,同时还获得了那些藩王其他儿子们的支持。

他们之前都是没有土地的,现在有自己的地盘了,所以他们自然是非常支持。并且还兵不血刃地达到了削藩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后便是三国的曹老板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作品了。从这个阳谋不难看出,世人说曹操奸诈一点儿毛病也没有,原因就在于他们解决不了这个阳谋。

曹操这个人的确有野心,但刚开始的情况就是心有志而力不足,于是他就想着靠天子来壮大自身实力。

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后,曹操开始以他的名义来召集天下能人。意思就是说:“你们来这里上班是为了东汉皇室工作,而不是我曹操自己。”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汉献帝已经成了曹操的傀儡。各路诸侯虽然知道这个情况,但他们也没办法啊。

如果他们不回朝就职,天下人就会说他们对国不忠。在老百姓们眼中他们根本不懂曹操这么做的用意,所以他们是跟曹操站在一起的。

那些诸侯们虽然知道曹操的奸诈,但他们没有应对的办法。

而且他们也没有理由对曹操用兵,要是他们出兵攻打曹操,在老百姓眼中就成了与东汉王朝作对,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所以汉献帝是曹操最坚实的盾牌,也是他加强自身实力的工具。

那些从全国各地来当官的人,到最后不都成了他曹操的臣子,只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慢慢融化他们的过程。

所以在这个阳谋的帮助下,曹操招揽来了不少人才,为曹魏的强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这个阳谋有弊端,就是招来的人什么样的也有,可谓是“鱼龙混杂”。

以上便是我国历史上留下的四个难以破解的阳谋。

它们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几乎是无敌的存在,没有人可以轻易化解,即便是后人也没能想出解决之法,正所谓:“阳谋难解亦难防啊!”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