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地处滇东南。这里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文献名邦石屏;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还有许多古朴美好的村落人家,别具传统风情特色。
一起来看看红河最美的6处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你去过几个?
1 建水县官厅镇苍台村
苍台村始建于元代,为彝族的一个聚居村落。因地处深山一直鲜为人知,到达苍台村,需翻越海拔两千米的群山,在曲折盘绕的山间迂回,也正是如此。
苍台至今保留着最原始的土掌房建筑群落,平屋顶建筑冬暖夏凉,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土掌房无疑是一种极佳的选择。
与建水县城周边其他传统村落不同的是,受建水汉文化影响,苍台村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土掌房与汉式合院民居的特点,造就了苍台独特合院土掌房形式,这是彝族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建造方式也一直流传至今,表现出汉族与彝族交融的独特民族特色。
2 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
团山古村坐落于建水西庄坝子一个青山绿水环抱的小山坡上,整个村庄背靠绵延青山,面临广袤田野、清幽荷塘,泸江河自西向东从村前流过。
走进村落,古韵悠然。村中青青的石板路,连接着无数幽静的院落。纵横交错的街巷,深长曲折,却又四通八达,如棋盘似迷宫,藏匿着数不清的文物古迹和美丽传说。
张家花园、将军第、皇恩府、秀才府……在一个个刻满岁月沧桑的庭院中穿梭、驻留,稍不留神,思绪便迷失在时空中。
团山现有保存完好的多院落组合式青砖四合大院民居16座、寨门4座、寺庙3座、宗祠1座,另有一批彝汉文化融合的土掌房建筑,以及古井、寨墙、碉堡等附属设施。
团山民居建筑用料考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内雅外秀,文化内涵浓厚,是考察近代中国民营商业与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史的最好实证。村中宅院雕梁画栋、门厅雄伟、庭院精致,诗书字画与木石雕刻装饰细部,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
泸西县永宁乡境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城子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飞凤坡前,村前小河蜿蜒而过,这里聚居着百户彝族、汉族人家。从昆明出发自驾红河,可以把这里作为探访红河风情的第一站。
至今仍保留有“昂土司府”,“李将军第”“姐妹墙”等历史遗迹,其古老的彝族土掌房民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原生态气息,是泸西旅游资源中极富价值的瑰宝。
“你之屋顶 我之庭院”是城子古村最大的特色,这些“土掌房”全村有1000多间,它们依山而建,上下相通,左右相连,堪称云南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城子古村被誉为“原始唯美主义建筑的琥珀”,也是“亚洲民俗摄影之乡”“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旅游特色村”“云南省美术摄影创作基地”。
走在村子旧石板铺成的小路上,仿佛穿越时光之门,来到从前。据历史记载,明成化年间,泸西知府在这里建造衙门“永安府”,并开始驻兵,因此土掌房得到极大的扩充,清咸丰、同治年间,清兵彝族将领李德魁告老还乡在这里建设“将军府”,许多彝族先民搬迁而来,逐步形成了如今土掌房的规模。
4 弥勒县西三镇可邑村
位于弥勒市西三镇的可邑村,有着370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歌舞《阿细跳月》和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的兴盛之地。“可”为彝音,意味吉祥的地方。
目前,村内以彝族支系阿细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68%,民族文化底蕴浓厚。
村子里的房子外墙均为黄色,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宁静。走进可邑村,展示彝族阿细文化的墙画随处可见,常引得游客驻足欣赏。
作为弥勒阿细文化最具代表的古村落,可邑集喀斯特地貌风光、彝族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是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内有密枝仙境、虎啸山林、可邑古村、彝族博物馆等多个景点。
5 弥勒县西三镇腻黑村
在西三,还有一个700多岁的腻黑古村。2012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腻黑村不仅古树多,还有完整、古朴的石板古道。和南宋时期的“战马古道”结合起来,村子至少有740年的历史了。
腻黑古村藏在深山,四周群山环抱,非常隐蔽,村落围绕低处的“沃石波卓”水塘,依塘而建,形成环圆形村落。尽管屋与屋之间挨得比较密集,也完全不用担心会迷路,总有一条小路直通村子中心的水塘。
山神庙是腻黑村最早的建筑,至今还保留着400多年前的瓦、围墙和碑刻,是腻黑村的代表建筑。
6 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
距离石屏县城10公里的宝秀镇有一个名叫郑营的自然村,村后山上苍松翠柏,古刹清幽,村前碧海蓝天,被誉为“云南第一村”。
从前的郑营好似一个完整的小城,四周筑有围墙,东西南北各建有一道栅子门,西南向还建有二层楼的炮台。“城”中建有郑、陈、武等姓氏的宗祠。
如今围墙不在了,炮台不在了,但宗祠犹在,郑营内规模最宏伟的建筑是村西段的陈氏宗祠。
呈东西走向的青石板路也还保留着,并在两头新修了古色古香的村门。村内还保持着原有三街九巷的格局。古老且让人向往。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