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钓鱼圈有句话叫“除了鱼之外,什么都能钓获”,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因为鱼钩不仅十分锋利,并且硬度又很高,挂到水底的物品后,如果鱼钩和鱼线没有断裂的话,就能拉上来。
在2003年,河南安阳的一位老大爷,在洹河河畔,如往常一样垂钓。当浮漂缓缓下沉,老大爷以为是有鱼吃钩了,随即提竿,然后只是感觉沉重,并没有鱼儿挣扎形成的冲击力。
这种情况钓鱼人都明白,这是挂到水底物品了,并不是钓到了大鱼。当老大爷把水中的物品拖到浅水后,发现这竟然是一只布满绿锈的乌龟,只见这只乌龟活灵活现,就想真正的乌龟一样。
不同的是它的背部插着4个箭头,乌龟的背部还刻有很多符文。老大爷遇到这种情况,马上就想到是不是古董?便联系了县里的专家鉴定。
当专家看到这只青铜龟后,大吃一惊!想不到它竟然是商代晚期的文物,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这只并不是青铜龟,而是青铜鼋。
鼋是鳖科又称癞头鼋、绿头鱼、兰团鱼等,体重可达50-100公斤,分布于缅甸、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泰国、印度、孟加拉国、老挝、柬埔寨、苏门答腊、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我国等地。
历史上鼋在我国分布很广,不仅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即使黄河流域也有记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唐朝《宣宝志》中记述宣州江中的鼋曾上岸与虎搏斗的情景。
如今随着人类的活动,鼋这种巨型爬行动物岌岌可危,目前国内鼋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江下游、福建三明尤溪河、广东绥江和浙江瓯江等地,估计数量不到200只,其他地区的野生鼋已宣告灭绝。1989年将鼋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在有野生鼋出现的地区建立保护区。
经过专家的讲解,在青铜鼋背甲上有4行33个字写着:““丙申,王于洹,获。王一射,射三,率亡(无)废矢。王令(命)寝(馗)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女(汝)宝。”
大意是:“丙申日商王行至洹水,发现一只巨鼋,商王马上拿起弓箭,一剑射中巨鼋背甲,旁边的史官(作册般,当时对史官这一职位的称呼)马上又拿了3支箭,商王连续射箭,全部命中巨鼋的背甲。商王大喜,把这只鼋赐给了史官。
史官不敢将鼋据为己有,于是命令工匠按照鼋的形状用青铜制作了一只,连箭的位置都一模一样,并在鼋背上记载了纣王这一次射礼中的出色表现。
“史官”大致分为2类,一种是记录记录君王的言行举止,君王每天接待朝臣的情况,以及处理政务的方式等等,记录类史官都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君王不能查看。
一种是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历史编著官根据记录类史官记录的君王一言一行,对于君王治理国家,以及生活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射礼”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狩猎活动,当时崇尚强者,上马能齐射,下马能安国,哪怕是君王也要以身作则:射箭的动作、猎物的种类等等都有规定。
咱们可以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商朝末年随着一年一度的“射礼”到来,商王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力,带着文武大臣,以及记录官参加射礼。
当商王巡视到离都城朝歌70余里的洹水(河南安阳洹河)岸边的时候,远远看到一只巨鼋趴伏在岸边浅水边,商王马上弯弓射了一箭。
一箭命中巨鼋的背甲,这时候随行的记录官一路小跑送来3支箭,商王再次弯弓齐射,3支箭全部命中商王大喜,记录官送来3支箭有功,就把这只巨鼋送给他。
而记录官不敢怠慢,回到营地后,马上找来工匠,按照巨鼋4支箭的位置,使用青铜铸造了一只青铜鼋,并且把商王射中巨鼋的前后经过,记录在青铜鼋的背甲上,也就是4行铭文33个字。
从这里能看出2个问题:一是“礼不可废”、在古代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还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要都有要礼节,“射礼”即使君王也要参加。
二是“察言观色”、记录官给商王送3支箭,这种情况真是锦上添花,原因很简单,为什么不送4支,为什么不送2支?因为巨鼋背甲上射了四支箭象征着“能御四方之乱”,怪不得商王大喜,这种记录官想不升迁都难,你说是不?
根据专家鉴定,射中巨鼋的是商代最后一位君王,他的名字我们很熟悉,他叫帝辛,帝乙少子,也就是商纣王。纣王出生年月不详,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迷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
但是后世就此存在争议,这些暂时不表,也不是我们能评论的。牧野之战(前1046年1月20日)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殷墟遗址中,有一座无墓道、未葬人的编号为:“HPKM1567”(被称为“假大墓”),杨锡璋认为未完工的墓葬,应属于帝辛,范毓周等支持这一观点,但学界就此尚无定论。
在淇县(古朝歌,改名字的真是大才)城东8公里西岗乡河口村的淇河,有“纣王墓”。墓冢呈长方形,高12米,长50米,宽25米,墓碑上书“纣王之墓”,由学者周谷城于1987年题写。该墓以北另有两座小型墓葬,据传为帝辛妃子(“姜王后”、“苏妲己”)之墓。
时光匆匆,岁月如流水,3000多年后2003年的一天,同样在河南安阳洹河岸边,一位老大爷拿起鱼竿,在悠闲的垂钓,当浮漂下沉后,没想到把这只青铜鼋钓了上来。
老大爷看到这只青铜器就知道肯定不是凡品,便联系了县里的专家鉴定。奇怪的造型与背上的铭文让专家们兴奋不已,断定这是国宝级的文物。
当时正值国家博物馆正面向全国征集文物,这只造型奇特的“青铜鼋”就被上交给国家博物馆,并且还被取了一个名字——“商作册般青铜鼋”。
这真是跨越3000年的相遇,让我们了解了帝辛射礼这段历史,亲身感受我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
最后:不得不说河南南阳的这位老大爷觉悟很高,钓获这只“商作册般青铜鼋”后,并没有选择据为己有,而是捐给了国家博物馆,如今才能放我们欣赏到这只制作精美的青铜器,老大爷这种行为值得我们为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