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正在中国公学大学部外文系读书的名门闺秀,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老三张兆和,突然收到了一封情书。
张兆和是陆英与张武龄的女儿,是张元和的妹妹,朋友们可以点击链接,看本公众号介绍其母亲陆英的文章,民国名媛因拔牙而死?真相是16年生14胎,油尽灯枯!
介绍其大姐张元和的文章,有才有貌千金小姐32岁嫁给一个戏子,女儿还被人霸占30多年
以便了解张兆和家世,增强阅读体验感。
张兆和收到情书以后,漫不经心地拆开一看,写信的人竟然是本学校的年轻教师沈从文。她不由得想起了同学们关于沈从文的传说。
同学们说,这个沈从文出身行伍,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写的文章经常在北平各大报纸发表,深受读者好评。
同学们还说,沈从文之所以能来中国公学教书,是受了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推荐,而校长胡适也认为他将来必能扬名天下。
也许是这些小道消息传播的功效,沈从文到本学校后上第一堂课时,教室里居然挤满了学生。而沈从文大概也没想到教室里居然来了这么多人,激动加紧张,竟然把一张脸憋得通红,久久说不出话来。
好不容易等他开了口,同学们还没有明白口音很重的他到底讲了些什么,他居然已经结束了。最后他竟然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认怂的话: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如今,沈从文这个当教师的居然给自己写了一封求爱信,这虽然出乎张兆和的意料之外,但身为校花、经常收到情书的她,早已经见怪不怪了,她随手在信封上标注“癞蛤蟆13号”,就把它束之高阁了。
当然在“高阁上”还有许多这样的求爱信,编号为青蛙1号,青蛙2号……
这些青蛙大多是世家子弟,要么家中有钱,要么家中有权。
但是,令张兆和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从不回应沈从文的来信,他居然毫不气馁,依旧低三下四地一封接一封的给自己写。
在课堂上窘到无语的他,在信中仿佛成了另一个人,他的感情那样细腻炽热,他的语言那样优美动人,他的情话那样委婉别致……
即使张兆和是铁石心肠,面对这一张张信纸,也不能不产生一丝好感或者是怜悯。
某天,张兆和又收到了沈从文的来信。信里居然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
这句话让心灵纯净的张兆和觉得特别受辱。她一气之下找出所有标注为“癞蛤蟆13号”的情书,进了胡适校长的办公室,然后把所有情书摊在校长办公桌上。
彼时做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大概早就听说了沈从文追求张兆和一事,如今既然见张兆和找上门来,就想趁机撮合一下二人。
于是他苦口婆心地说沈从文如何优秀,如何有前途,最后又总结似的说:
“你看,他是如此固执地爱着你……”
早就听得不耐烦的张兆和当即回怼道:
“我也非常固执地不爱他……”
后来,虽然沈从文离开了中国公学到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但是张兆和的倩影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里,他仍然不间断的给张兆和写信,这一写就是4年。
在信中,他的语言依然是那样的炽热、浓烈,他自称是张兆和的奴隶,即便是吻一下张兆和的脚后跟,也觉得是对她的亵渎。
俗话说烈女怕缠夫,在沈从文不间断的情书轰炸之下,张兆和越来越认识到沈从文的才华与善良,从心底里对他不再是那么抵触了。
1932年春天,在青岛教书的沈从文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一大包市面上不易买到的、精装的外国小说,到苏州去找张兆和。
张兆和避而不见,接待他的是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
沈从文给张允和的印象不错,她觉得沈从文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作家,又在大学做教授,也算配得上妹妹,因此她鼓励兆和接受沈从文。
张兆和又写信征求父亲张武龄的意见。父亲表示不会干涉她的恋爱生活,全凭她自己做主。
1933年9月9日,苦追了张兆和4年,写了500多封情书的沈从文,终于在北平中央公园的一个水榭之上举行了极其简单的婚礼。
而出身名门的张兆和一旦决定下嫁,几乎没有要沈家的任何东西。而好面子的沈从文也坚决不要张家的任何嫁妆。
婚后,夫妻二人住在北平西城的一个简陋小院里,可以说家徒四壁。后来,张兆和生下了大儿子,她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抚育孩子、打理家务上。
可是天生浪漫的沈从文却觉得婚后的张兆和变了,她不再烫头发,不再穿高跟鞋,也不太讲究穿着,已经不是他心目中的那个高贵女神的样子。
可是,在张兆和眼里,沈从文才是那个成家后却依然“少不更事”的人。沈从文的收入本来就有限,他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还经常不做任何计划地购买一些昂贵古董文物。
所以,他们的小家庭在经济上并不宽裕,有时候可能还会遇到无米下锅的窘境。这样的生活,本来应该是出身富贵的张兆和不满意才对,可是坦然接受了这一切的却是张兆和。
反而是出身贫寒、却一直有着文人浪漫情怀的沈从文不满意了。他嫌弃张兆和不打扮自己,嫌弃张兆和不理解自己。两个人在生活上产生了许多摩擦。
就在这时,沈从文到熊希龄家拜访时,结识了熊家的家庭教师高青子。高青子也是文艺女青年,她熟悉沈从文每一篇作品,对他表现出了无比的仰慕之情。
苦追张兆和4年,一直在张兆和面前卑微无比的沈从文十分享受高青子仰慕的目光,这让他作为男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一个月后,沈从文又和高青子见了一面。这回高青子特意打扮成沈从文小说《第四》中女主人公的样子:穿着绿地小红花的夹衫,夹衫的袖口上还有一点紫。
高青子的穿着打扮,让一向敏感细腻的沈从文怦然心动,他已经在精神上大大地出轨了。
沈从文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高青子之后,自觉对不起妻子,他还曾把自己的矛盾心情倾诉给林徽音等文艺圈的朋友们。
后来,沈从文又怀着愧疚的心情,把自己精神上的出轨写信告诉了张兆和。张兆和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再后来还是在文艺圈朋友们的劝说之下,沈从文才从苏州接回了张兆和母子。但深受伤害的张兆和,人虽然回来了,却始终无法真正原谅沈从文,夫妻二人开始分居式生活。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沈从文到西南联大任教。彼时,张兆和刚生下二儿子,身体虚弱,没有随丈夫前往。
而高青子在沈从文的介绍下,居然在西南联大担任了图书管理员。在西南联大,两个人旧情复燃,来往密切,引起了许多教职员工的注意,一时间流言蜚语满天飞。
在这种情境之下,沈从文写信让仍在北京的张兆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三四岁、一个不到一岁,到昆明来。
考虑到路途遥远、战火弥漫,张兆和先是拒绝了。但沈从文却怀疑张兆和心中有了别人。张兆和思虑再三,终究还是带着两个孩子,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了昆明。
可是来到昆明的张兆和,并没有和沈从文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他们依然过着分居生活。
高青子曾一度向沈从文逼婚,见沈从文一直无意离婚,干脆另嫁了他人。
有人猜测,也许高青子对于沈从文,本来就有利用的成分。因为在沈从文的提携之下,她发表了不少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50年,得不到妻子关爱、心情抑郁的沈从文曾两次用刀片自杀,还喝过煤油,被抢救过来以后,一度被送到精神病院……
而张兆和曾于1949年再次到华北大学深造,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后来又到《人民文学》做编辑。
在沈从文人生的最后十年,张兆和大概原谅了沈从文曾经的出轨,陪伴了他十年。
沈从文死后,张兆和整理了沈从文的许多遗稿、书信,先后结集出版。
在整理其遗稿、书信的过程中,张兆和才对沈从文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她也反省了自己,承认原来的自己并不真正懂得沈从文,并不明白当年他承受的重压。
总之,张兆和与沈从文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生活并不美好。
这其中既有不同身世造成的客观隔膜,也有沈从文性格的原因,而张兆和并不真正爱沈从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