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已经接近尾声,而中国的外交热潮才刚刚开始。三条具有战略意义的主轴,反映出了中方今年的外交布局的整体方向。
第一条主轴自然是欧洲。法国总统马克龙、西班牙首相桑佩斯,还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段时间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访华意愿。而且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态度非常积极,率先主动喊话,并通过各个渠道表达意向,而不是先等中方发邀请。特别是马克龙,自从去年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后,他就在公开场合屡次表示自己希望访问中国。在一众欧盟领导人当中,他应该是表态最频繁的那个。
【对中欧关系,欧盟表现出罕见的积极态度,其中又以马克龙为最】
这样看来,王毅主任此前出访欧洲时,对中欧关系做出的定位,无论欧洲国家是不是完全赞同,但至少是听进去了。
欧洲目前的对华心态,可谓相当矛盾,既想与中国加深合作,继续做大双边经贸关系的蛋糕,又不愿意过分得罪美国这个意识形态盟友。在安全层面,对美国的依赖更是难以割舍,而美国主导的北约军事同盟组织,其冷战思维正借机渗透到欧洲国家政治决策的方方面面吗,成为中欧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但欧洲过于依附美国的后果,就是完全丧失战略自主的权利,甚至是被美国推上中美战略对抗的第一线。欧盟领导人对此并不是完全没有认知。发展中欧关系,对冲美国对欧影响力,可能就是欧洲国家相继寻求与中方面对面沟通的直接动机。另外,俄乌冲突最后如何收场,中方又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可以弥补美国在全球治理环境中的缺位,也是欧洲国家普遍关心的议题。某种程度上,乌克兰危机已经成了中欧合作的潜在方向。
【冯德莱恩据说要与马克龙一起访华】
我们大可以这么说,中欧交流沟通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到欧洲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上的自我定位,究竟是跟中方一起,做多极格局的重要推动者,还是说成为美国单极霸权的“帮凶”,甚至不惜出卖欧洲的政治利益。当然,无论是摆脱美欧关系的舒适区,还是说引导中欧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欧盟都面临相当的内外阻力。我们也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几名高层来中国一趟,中欧关系就会出现转机,这终究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但拐点,很大可能出现在俄乌冲突结束之后。对此,我们还是可以保持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
第二条主轴,则是中亚、俄罗斯以及东盟这几个方向,之所以要放在一起讲,是因为它们都位于中国周边。而中国的外交政策,关键点是大国,优先方向是周边,基础是发展中国家,多边则是重要舞台,而这第二条主轴,上述四个点基本上都照顾到了。
【普京跟中亚国家的领导人,可能很快会进行回访】
中俄双边会谈结束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收到了中方的访问邀请。预计普京会选择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举办时进行回访。而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占据重要篇幅的中亚国家,其高层也都在规划自己的访华行程。前段时间,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明确表示,哈总统托卡耶夫今年会访华两次。第一次是中国跟中亚五国的高级别峰会,第二次则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其他中亚国家的行程安排估计也差不多。
至于东盟这个方向,双边互动也很频繁。东盟秘书长高金洪日前正开展自己的访华行程,还将出席亚洲博鳌论坛。另外,马来西亚那边也放风说,总理安华预计将在月底访问中国。考虑到此前越南领导人阮富仲、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都已经访华,接下来到访的东盟领导人,可能还有更多。
【秦刚外长此前出访印尼,与东盟各个代表进行会晤】
最后一条主轴,则是围绕着中美关系。相比起欧洲,以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有声有色,各自精彩,美国这边的氛围就显得沉闷不少,甚至还有点火药味。这也与中美当前整体低迷的双边关系不无关系。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对中国释放了不少自相矛盾的信号。先是持续放风说,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还有商务部长雷蒙多,都有意愿访华,美国总统拜登也在寻求与中方通话。
而在寻求沟通的同时,美军却派出军舰,打着“自由航行”的幌子,两度擅闯我国领海。号称正在安排访华行程的布林肯,也在公开场合渲染台海局势,粗暴干涉我国内政。美方如此举动,这倒也能充分解释,为何中方至今都未对美国沟通请求给出明确答复。
【中美关系目前完全谈不上融洽】
更何况,中美关系何以演变成目前的僵局,已有定论。其中症结,光靠一两次对话已经很难解决,中方现在是用实际行动作为评判标准,不是美方几句轻飘飘的表态就能敷衍了事的。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哪怕是美国政府高层集体组成代表团访华,对中美关系也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善,更不要说管控分歧了。
这三条主轴,对应的是中方今年面向全球的外交布局。可见,中方正在以愈发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治理以及多极格局的建构中,过程中,也少不了与美国的交锋。下半年,场面可能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