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有文化的锦鲤,欢迎观看我的文章~
“穷人不走亲,富人不还乡”,这句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听起来貌似在阐述一个看似不要脸的现象,实则其内涵远不止于此。俗语里蕴含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特征,通过文言简练地道出了一个社会普遍现象,传递出鲜明的价值取向。
当代人倘若不明其究竟,很可能陷入对古人的误解。今天咱们就来细细品读这句话,看看古人在说什么?
俗语里首先提到“穷人不走亲”。穷,自古就是人们最不愿提及的词汇。谁也不愿自己沦落到穷困的地步,更不愿承认自己的贫穷。
在古代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贫富悬殊现象尤为突出。无论你多么拼命挣扎,一旦出生在底层,穷苦的生活就难以摆脱。
穷人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哪里还有闲钱外出拜访亲戚朋友呢?何况路途遥远,原始的交通工具旅程十分耗时费力,对于穷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富人也“不还乡”呢?这就涉及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特殊性。在古代,能成为士大夫意味着功名利禄,地位崇高。
这些出身书香门第的文化精英,多半会进京任官,或者在各地担任地方官员。他们乐得清闲,安享荣华富贵,哪里会舍近求远地返回故乡?
况且,故乡父老也未必待见他们这些骄矜的心态。再加上古代交通属实不便,地域之间联系不畅,士大夫阶层与故里渐行渐远,不还乡也就理所应当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穷人不走亲,富人不还乡”的背后,是古代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写照。它反映了底层穷人和上层精英之间巨大的鸿沟。
穷人们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无暇顾及其他;而士大夫们高高在上,与故乡的联系日益淡漠。
当然,这句俗语中还隐含着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那就是人际关系的疏离化。
古代农业社会以家族宗法关系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血缘、地缘等多重联系。然而在商业文明发达的今天,这些联系被淡化了。人们流动性大增,地域差异缩小,传统关系被稀释。“走亲”和“还乡”的内涵已经不再同古代一样强烈。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句俗语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依然适用于今天。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珍惜感情,亲朋好友还是要经常联系。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关爱与温暖。“走亲”和“还乡”今非昔比,但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是永恒的。
断断续续,这句民谚就传承了千年。它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群像,蕴含了传统美德的智慧。
当今人们若能正确认识这句俗语的内涵,释其中疑虑,吸取其中的人生哲理,也就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维系住温暖与亲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