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北京第一别墅区"玫瑰园主去世,1996年垫资7000万元盖豪宅

淇勤啊娱乐 2025-04-06 09:21:09

他是地产界的"赌徒",也是乡村振兴的"理想主义者"。

4月1日,曾一手打造"北京第一别墅区"玫瑰园的传奇商人梁希森因病去世,享年71岁。

这位从山东农村走出来的草根富豪,一生充满戏剧性:

早年靠面粉厂、五金厂起家,后来豪掷7000万接盘烂尾别墅项目,逆袭成亿万富翁;

却在巅峰时期突然回乡,砸钱搞新农村建设,甚至自掏腰包给村民盖别墅。

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称他为"乌托邦实践者"。

如今斯人已逝,他留下的玫瑰园、土豆育种基地和争议,仍在讲述这个时代的商业传奇。

梁希森去世丧礼隆重

从包工头到"玫瑰园主人":一场7000万的豪赌

1996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位于昌平的玫瑰园别墅号称"北京第一豪宅区",却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成了烂尾楼。

当时,梁希森只是个带着施工队的山东包工头,但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的决定:垫资7000万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要知道,90年代的7000万是什么概念?北京二环内的房价才几千一平,普通人月工资不过几百块。

梁希森这一把,几乎是押上了全部身家。

更疯狂的是,在项目再次陷入困境时,他不仅没撤资,反而继续加注,最终通过破产清算程序,以债权人的身份拿下了整个玫瑰园。

命运给了他回报。2000年后,北京严控别墅用地审批,玫瑰园成了稀缺资源,房价一路飙升。

梁希森的身价一度突破20亿,登上胡润富豪榜。这场"赌局",让他从草根包工头一跃成为地产大亨。

地产界大亨梁希森

巅峰急转:亿万富翁回乡"种地"

就在外界以为他会继续在地产界大展拳脚时,梁希森却做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决定——回老家乐陵搞新农村建设。

2001年,他投资4200万给家乡梁锥村盖联排别墅,让村民"旧房换新房",几乎免费入住;

同时把腾出的宅基地改造成养牛场,让农民变工人。他还放出豪言:"15年投40亿,改造全镇109个村!"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迷上了土豆。

2002年,他发现国内马铃薯种子严重依赖进口,便砸钱搞育种,甚至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

有人笑他"有钱烧的",但他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了"土豆大王"。

土豆大王梁希森

玫瑰园的落寞与重生

尽管梁希森早已转向农业,但他与玫瑰园的纠葛并未结束。

2022年,因债务纠纷,他在玫瑰园的两套豪宅被法院拍卖,估价超2亿,却两次流拍。

而到了2024年,停摆近20年的玫瑰园项目终于重启,计划2025年开建新别墅区。

讽刺的是,当年让他一战成名的玫瑰园,如今已不再是顶级豪宅的代名词。

北京的新贵们更追捧万柳书院、霄云路8号,而玫瑰园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此时债务缠身的梁希森

争议与遗产:他到底是疯子还是理想主义者?

梁希森的一生充满矛盾:

有人说他"不识时务":明明可以在地产界赚更多钱,却偏要回乡搞赔钱的农业;也有人佩服他的"孤勇":敢赌7000万接盘烂尾楼,也敢砸钱做没人看好的育种;更有人质疑他的"乌托邦":新农村建设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他的尝试给了乡村振兴一种可能。

他识字不多,却敢想敢干;他出身贫寒,却敢赌敢拼。这种草根企业家的野性与理想,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

踌躇满志敢想敢干的梁希森

梁希森的传奇,像极了一部商业版的《阿甘正传》。

一个看似"不聪明"的人,靠着直觉和魄力,踩中了时代的节点,却又在巅峰时转身离去。

他的故事没有标准答案,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在遍地机会的年代,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敢"赌"一把?

而在资本狂飙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愿意为理想买单?

如果你是梁希森,在赚到20亿后,会选择继续搞房地产,还是像他一样回乡搞农业?为什么?

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0

淇勤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