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自2024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今天(12月4日)上午的“交通大家谈”节目上,北京市交通委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和北京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进行解读,并介绍今年以来北京公共交通领域发展成果。
目前,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已经是北京城市发展重要战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总里程达836公里,线路达27条,目前工作日承担1100万人次的客流,北京7条地铁线路发车间隔在2分钟内,北京71座车站113处通道实现与建筑衔接。北京地铁与公交50米换乘接驳率达88%,北京公交已优化与地铁重复并行线路31条,北京通学公交线路已达302条。
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北京地铁6号线于近日上线“宪法宣传地铁列车”。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换乘更便利,北京地铁与公交50米换乘接驳率已达88%
从本月起正式施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公交优先发展导向,坚持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同时在资金金融支持、票价调整机制、财政补贴补偿等方面,明确了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一系列法规要求。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地面公交运营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马立光表示,北京始终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这也是北京交通发展的一项长期政策,在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治理大城市病,绿色节能、推动城市功能布局调整等方面效果显著,特别是在不同时期努力作出一些调整,包括公交专用道动态调整和效率的提升,公交轨道“两网融合”等。
据马立光介绍,在地面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两网融合”方面,地铁、公交的换乘正日益便利。北京市交通部门依托轨道站点与公交50米换乘优化工作机制,通过增加、挪移公交站位的方式,完成地铁永丰南站、地铁马连洼站、地铁饶乐府站、地铁苏庄站、地铁南楼梓庄站、地铁花乡东桥站、亦庄火车站共7处地铁站50米接驳任务,接驳率由年初的86%提升至88%。
2024年至今,北京公交已优化与地铁重复并行线路31条,削减与2号线、8号线、10号线等地铁线路的并行。例如:调整324路,削减与地铁8号线长距离并行路段7.5公里,将路由平移至邻近没有地铁覆盖的道路,增加鹿华路、公园北环路、通久路等道路地面公交线网覆盖,丰富亦庄、旧宫地区线路走向,进一步方便中信新城、康璟家园、旧宫新苑等30余个小区乘客的出行。
选择更多样,已累计开通通学公交线路302条
马立光表示,目前,北京公交正积极拓展定制公交线的规模,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与小汽车具有竞争力的出行服务。依托大数据平台和通信技术,充分发挥公交调度灵活、通达性好、资源集约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定制公交业务范围,满足不同场景下市民的定制化公交出行需求。
作为多样化公交中的重要尝试,北京试点通学公交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目前已累计开通通学公交线路302条,服务学校116所、服务学生1.66万人,运行整体平稳有序,日均运送学生及家长2.3万人次。此外,还开通通医专线14条、服务20余个大型社区,对接10余所医院,提高了社区前往医院、接驳地铁便捷性;开通通游专线36条,服务市内主要旅游景点及三大建筑等网红打卡地。
通行更高效,7条线路发车间隔在2分钟内
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就像一座地下运行的超大城市,已经成为服务市民出行的骨干。
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马川介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总里程达到836公里,线路27条,十年前这个数字是527公里,18条线路,随着里程不断增加,轨道交通的客运量也持续增长,目前工作日承担1100万人次的客流。
“如今乘客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等车的时间短了,以前发车间隔大都在3-4分钟,接近2分钟的线路只有1条,近些年相关部门不断采取措施压缩发车间隔,现在有7条线路的发车间隔在2分钟内。”马川说,通过对1号线、八通线还有房山线和9号线实施贯通和跨线运营改造,现在在四惠、郭公庄,乘客不用再进行换乘。还在6号线高峰时段开行大站快车,通州进出城更加快捷。同时,克服夜间检修以及运营人员加班加点等各方面困难,多条线路在节假日、暑运、重大活动、恶劣天气等重点时期延时,保障旅客出行。
融合更紧密,地铁站内增添更多服务业态
马川表示,以前地铁主要是一种交通工具,随着客流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一个“地下城市”,因此地铁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城市服务功能,实现“站城融合”。
近年来,交通部门从试点开始做起,鼓励运营企业合理开发车站地下空间。地铁运营企业对有条件的站内用房进行开发,设置便民设施,包括便利店87处、文创店2处、献血屋2处;还设置自助机具,比如自动售卖机、潮玩机、取款机等自助机具2117台;便民餐车14处、鲜花柜40处、寄存柜48处、充电宝33处、智能鲜饮站4处。此外,在大兴机场线草桥站建设投用了一个城市航站楼,方便民航旅客值机。
目前,71座车站113处通道实现与建筑衔接(主要包括商业楼宇、办公楼宇);车站与周边建筑的连通一般是在规划阶段相互预留连通的条件,通过连通道、连通口实现,能够方便周边建筑内的人员进出地铁车站。
记者/裴剑飞 编辑/樊一婧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