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歌剧舞剧院舞剧《咏春》。 制图:张继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新编历史剧《苏秦》。玉溪花灯戏传承保护展演中心大型青春花灯戏《花腰飞虹》。(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办方供图) 制图:张继
随着上海昆剧团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作为艺术节开幕演出盛大上演,一幅凝聚着中国气派和南腔北调的瑰丽画卷将在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徐徐展开——舞剧《永和九年》《咏春》以不拘一格的舞蹈语汇带领观众回溯不朽的大师风范;9台戏曲曲艺佳作从300多台报名剧目中脱颖而出,以多样题材、创新舞台、深度哲思颠覆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想法,尤其是南音、花鼓戏、花灯戏等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剧种也将汇聚上海。
党的二十大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国家级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荟萃世界艺术精品力作的同时,围绕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金秋十月,上海迎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在澎湃的舞蹈中,在悠长的曲调里,八方来宾尽享美美与共的欢愉。
以舞为媒,诉说人文风骨
永和九年,会稽山阴之兰亭,在王羲之的召集之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更酒酣意畅、乘兴挥毫,写下文辞与书法并绝千古的《兰亭集序》。上海歌剧院的原创舞剧《永和九年》灵感正是来自中华瑰宝、“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作为国内第一部以书法作品为题材的原创舞剧,《永和九年》以王羲之、李世民为主要角色,通过舞者肢体的重塑、碰撞与对话,描绘书画之形,表达文字之意,聚焦于审美意趣和艺术思想空前发展的东晋,和崇尚自然、对艺术无限追求的文人雅士,引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寻找古今世人的情感共鸣。首演之时,观众将在演员兼具民族性与国际化的舞蹈动作中,穿越回千年前的旷世雅集。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年9月,深圳歌剧舞剧院出品的《咏春》首次走出国门,前往新加坡,在当地掀起“文化浪潮”。11月,这部口碑之作将再次来到上海,用当代舞蹈语言活化传统武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数人成为英雄,大多数人成为照亮英雄的那道光。当无数个微弱的光点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光是由无数个平凡人塑造的。”舞剧《咏春》场刊中这样写道。舞剧以叶问为引,将聚光灯打向追逐梦想的平凡人。中国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联袂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深度挖掘中华文化根脉,在一招一式、一收一放间展现肢体之美,诠释武学之美和武德精神,咏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五大功夫门派的宗师对决,将成为舞台的高光时刻。
传统滋养,现代精神植入当代创作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正如汤显祖所言,“临川四梦”之中,《牡丹亭》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建团45年来,上海昆剧团对昆剧《牡丹亭》的修改提升与演绎有10余次。凭借不同演员各具特色的艺术呈现,上昆演绎的《牡丹亭》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享有盛誉。全本《牡丹亭》探本溯源,浓缩且完整、丰富且精彩,充分保留原著精神,复原昆曲风流雅韵。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戏曲的传承发展觅得源头活水,也找寻到熠熠生辉、独树一帜的世界坐标。在艺术节的舞台上,观众可以看到传统剧种的维新之举。吟唱着“六方印,六座山”的苏秦书写的是人间大义,映照的是和平与梦想。以历史烛照当下,这是隔着千年的时光,古人苏秦仍能与现代的观众产生共鸣和共情的原因。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蔡浙飞领衔主演史诗越剧《苏秦》,演绎个体生命在时代中的极限绽放。苏秦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蔡浙飞力图以“史诗之风”唱响“和平之愿”,为越剧新剧目创作进一步拓宽题材领域,也为越剧历史剧创作积累有益的经验。
宋元以来,自戏曲登台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对文学的改编。戏剧与文学二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文学给戏剧提供了滋养,戏剧也让文学得到了更持久、有效的传播。著名剧作家陈涌泉继《阿Q与孔乙己》《风雨故园》之后,推出的继承新文学传统三部曲之三《鲁镇》将来沪,《鲁镇》以鲁迅名篇《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为主线,将狂人、阿Q、孔乙己、九斤老太、单四嫂子等多个文学形象融于一剧,重新建构和演绎发生在鲁镇的故事。虽然是用北方的曲剧来表现江南的鲁镇,但没有一点违和感,众多人物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场,并融入对民族精神的表达,传递超越地域的情感共鸣。
无独有偶,艺术节中还有另一部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锡剧《涓生之路》。丁香树下,弥漫着淡淡的哀伤、浓浓的离愁,似听到涓生在呐喊:“这混沌世界哪里有我路一条?”青年的呐喊振聋发聩,自由意识在黑暗中如惊雷般觉醒,锡剧《涓生之路》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摸索穿行,找到一条新路,从留白中生出“阿力”“易局长”“郝大爷”等原创人物,让故事从涓生一人的喃喃自语变为时代的交响曲。
以文化人,古老剧种焕发时代生机
艺术节向来是博览各门类剧种的不二之所,今年,一批有着绵长历史的剧种在此相聚。守根护脉,方能以古鉴今,古韵新唱,让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古戏、文化遗产“活起来”。古老的南音是艺术节的新朋友,大型南音剧目《文姬归汉》是著名剧作家王仁杰的遗作,故事取材于千年传唱的历史故事以及《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文学经典,讲述了东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因战乱被掳,在匈奴十二年,日夜思念故国,最终忍痛别子归汉的故事。著名作曲家江松明在保留南音传统“四大件”乐器的基础上,又引入古琴、编钟、埙、鼓、云锣等中国古老乐器和西洋弦乐等进行配器,丰富了全剧的音乐形象和表现力。
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湖南省与陕西省分别捧出花鼓戏作品。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创排的《夫子正传》脱胎于传统花鼓戏《讨学钱》,编剧徐瑛将这个故事拓展,把山乡教书先生张九如置于近代中国历史大变迁、国运大动荡的时代洪流中,增加了时间的跨度和历史的厚度,极大丰富了其思想内涵和喜剧色彩。
来自陕西的商洛花鼓有着“活化石”的美名。说的是老百姓的事儿、唱的是听得懂的词儿,商洛花鼓戏《情怀》具有大秦岭浓郁的地域风情,以幽默风趣、青春浪漫的花鼓喜剧风格,表现了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单位的赵小燕,抱着“山乡育我一份情,我报山乡一世恩”的家国情怀来到云湖村扶贫的感人故事,呈现了陕南大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为突出浓厚的商洛地域特色,在舞台呈现上,主创团队别出心裁地将商山四皓、摩女跑云云、洛水谣、编帽曲、渔鼓等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元素融入其中。
为让更多的青年人认识并爱上传统曲艺花灯戏,云南玉溪市花灯剧院特别打造了一部青春剧《花腰飞虹》。这部花灯戏以大学生毕业回乡创业、振兴乡村为主题。每当女主角遇到了困难,她母亲就会唱起经典的花腰傣民谣“苦累不用怕,艰难不用愁,一路不回头,顺大江奔流”给她听,这首民谣运用了新平花腰傣的原生态唱法。玉溪市花灯剧院艺术总监杨丽琼介绍,《花腰飞虹》把花灯音乐和花腰傣音乐融洽地契合在一起,在花灯音乐方面,采用了玉溪花灯“五大调”中的道情、走板、虞美情、五里塘四大调,保留了玉溪花灯音乐的根,但又在老腔老调里面有所发展,形成“旧中有新、新中有根”的特点。(记者 王筱丽)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