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还有四人为何不敢动?

际行星河海 2025-01-18 13:48:27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是一点也没有夸大,帝王的多疑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对权力的掌控欲可以让皇帝做出任何丧心病狂的事。

朱元璋恐怕是历史上最心狠手辣的皇帝,朱元璋从一介草根到坐上龙椅,可以说他就是踩在那些陪他打天下的重臣的尸体上才坐稳的皇帝之位。

当年他刚登基就封赏的34个开国重臣,被他杀得只剩四个,而这四个人能活着,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朱元璋的成功路

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朱元璋从一个乞讨为生的底层农民,一路成为农民军队的首领,再后来“黄袍加身”成为皇帝,朱元璋靠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他自身当然是有能力的,除了军事能力,他更大的能力是洞察人心,拉拢各方他希望利用的人才,同时还能掌控和管理他们,换句话说,朱元璋靠的其实是懂人性。

他能在参与叛乱没多久之后就迅速混上一方首领的地位,并且在他需要招兵买马,笼络人才的时候,大批的人才主动来投靠朱元璋,足以说明朱元璋在当时的名声和地位。

当然,在乱世中除了朱元璋,当时还有很多擅自称王,割据一方势力的叛军,但是只有朱元璋笑到了最后,这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朱元璋没有因为取得成绩就放松要求。

当时那些占据一些势力就称王的人,早早地放纵自己的部下开始享乐,认为成功离自己已经很近了,什么军事纪律全都抛之脑后,这些人的愚蠢给了朱元璋机会。

朱元璋看到了这一切之后,做出了那个明智的决定,就是流传后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仅自己没有着急称王,朱元璋还继续加大了对军队的纪律要求,整肃不良之风,时刻保持自己的军队具有作战能力,同时广纳贤士。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唐宗宋祖安天下之道 ,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而且朱元璋的原则性非常强,当时朱元璋还在打天下的时期,他下令禁酒,但自己手下大将的儿子私自违反命令酿酒,朱元璋明知如果杀了这个大将的儿子,很可能会让大将心生愤恨,但相比之下,自己的禁令和权威更重要,于是朱元璋亲自动手杀了大将之子。

这件小事能窥见朱元璋的两个性格,一是无情,做决定只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讲所谓的情谊,二是不容许自己的权威被挑战。

2,朱元璋太过清楚人性的弱点

回看朱元璋的成功之路能看出来,洞察人心,同时擅长利用人才是他能当上皇帝的重要原因,那么他的这些特点在当上皇帝之后,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还适用吗,答案是否定的。

他在打天下的期间,清楚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利用一些军事能力优秀的大将帮他四处平定了叛乱,那么到了他登基之后,自然就该论功行赏了。

一开始朱元璋刚刚坐上皇位,统治根基还不稳固,朱元璋封赏那些老将都充满了真情实感,因为还要靠着他们继续帮朱元璋稳固皇权。

但是当朱元璋坐稳了皇位,他性格里的那些疑心病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因为他太过于了解人性,太能够洞察人心,这在打天下的时候能够帮他知人善任,但在一切都稳定之后,这只会让他无法信任任何人。

朱元璋知道,现在朝中他亲自封的几十个开国元勋,都是知道他底细的,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以兄弟相称,但现在,这些曾经平起平坐,出生入死的“兄弟”却需要在他的脚下匍匐着,向他叩拜。

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想,这太不公平了,既然朱元璋能当皇帝,那他们也可以取而代之,这些人陪朱元璋打天下的经历,会让他们天生的缺少一种对朱元璋的敬畏,而朱元璋深深地洞悉这一切。

果不其然,很快明朝大案“蓝玉案”就出现了,作为重臣的蓝玉居功自傲,不甘心自己官职小,也不甘心看着朱元璋高高在上,于是谋反,这正是朱元璋最担心的事情。

朱元璋的猜疑达到了顶峰,于是他借着蓝玉的谋反,开始了一场大清洗,曾经他亲手封赏的重臣们,只要表现出过居功自傲的一点点心情,他就一个不留。

3,只有四个人活了下来

这群大臣在平定天下后成为新贵,占有大量的良田美宅,政治上经济上都极力扩张,与朱元璋的统治集团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尖锐冲突。朱元璋屡兴大狱,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绝不是简单地处置几个不忠的大臣。

杀到最后,34个开国大将只剩了四个人,这四个人分别是汤和、沐英、耿炳文、郭英,这四个人能在朱元璋恐怖的猜疑中活下来,可以说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他跟朱元璋的时间非常长,所以他太清楚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看到曾经兄弟正在一个个被杀的时候,他毫不犹豫辞官回乡,放弃了所有的荣华富贵,彻底将自己变成了平民,躲过了一死。

而沐英属于是朱元璋的养子,战功赫赫,曾经跟随傅友德、蓝玉出征云南,但是沐英聪明就聪明在,其他两个人在战争结束后就回到了都城,而沐英留在了封地云南,驻守边境,从不表现出任何不满,他也顺顺利利活到了最后。

而耿炳文和郭英的策略是一样的,就是做小伏低、谨小慎微,他们知道朱元璋怕的是什么,所以他们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只有感恩两个字,而且也几乎不愿意参与朝政,极力表现出对权力毫无兴趣。

就算这样,朱元璋也曾多次试探这二人,但他们都清楚,活着比所谓的权力重要得多,所以在反复确定了这二人的忠心之后,朱元璋才放了他们一马。

这四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权力斗争中能活到最后的,未必是最会争权夺 力的,很有可能是避开漩涡中心的人。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