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师当时为何进行三次分兵,蕴含的战略眼光,到现在都值得借鉴

柴米油盐评过去 2025-03-17 05:21:21
前言

一一五师,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在对敌人的抗击中这支部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九三七年改编之后这个一一五师有过三次非常重要的调整,全师全部分散开来,在华北,山东,华中等地区各自发展,表面上看着是把全师的兵力给分散了,其实这个里面蕴含着非常深远的战略眼光,这也是为后来抗战的胜利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铁血的115师,从长征到平型关的大捷

三七年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而一一五师则是由红军一方面军和当时陕北的红军一起改编成了第八路军,改编之后的一一五师有着两个旅,下辖了五个团的兵力,全师兵力有着一万五千五百多人,而当时独立团是经过了长征洗礼的,全团战士都是有些非常丰富的战场经验,而且后来的三位元帅都在其中,他们是林彪,聂荣臻和罗荣桓,这样的军事才能也为后来的埋下了深深伏笔,这也体验当时我军的一种战略眼光。

一一五师当时是我军里面几个师中战力最强的部队,他们在平型关的时候就给了日军强力的打击,消灭了日军达一千多人,号称不可战胜的日军,被我军给打破了,整个平型关战役以后,我华北地区基本已经落入了日军的手中,而国民党的军队在和日军的对战中也是接连的失败,当时毛主席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就提出了一个自主游击战的策略,所有部队全部化整为零,深入到敌后去进行游击战。

第一次战略分兵,晋察冀根据地的崛起

三七年的十一月,日军在攻陷太原之后,当时的一一五师直接分成了三路,一部分由徐海东带着三四四旅到晋东南地区和总部一起机动抵抗日军,另外一部分也是由林彪和罗荣桓带着三四三旅和师部一起深入到了吕梁的山区,而聂荣臻也是带着独立的团的两千多人一起来到了五台山地区,在这里建立了晋察冀敌后根据地,这样的动作表面看着是把兵力给分散了,其实这其中的战略是长远,这就是毛主席提出的自主发展。

聂荣臻带着独立团来到晋察冀地区以后,就开始动员民众,建立起根据地,当时独立团在分兵出来的时候只有仅仅的两千多人,到了一九四零的时候,已经发展出了十万人左右的部队,是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日中坚力量,他们在这里直接开启了人民战争的模式。

第二次战略分兵,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成立

三八年,整个一一五师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分兵策略,这次的目的就是要在山东开发出敌后的根据地,当时的林彪因为被友军误伤了,就前往了苏联进行治疗,而这次由罗荣桓和陈光带着三四三旅来到了山东地区,当时山东地区的局势是不容乐观的,日军方面也是控制了山东地区的所有交通要道,而国民党方面也是有意没意的去制造摩擦,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之下一一五师来到山东地区以后,他们首先就采用从外部渗透,然后在从中心位置突破的方式慢慢的在山东地区取得了一定的位置。

为了快速的补充装备,我军就在冀鲁的边境位置针对日军开始了伏击战,随后在发动当地的民众一起开始袭击战,最后直接在沂蒙山地区成立一个抗日的民主政权,直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正规部队直接达到了接近三十万人左右,而民兵人数则是达到了五十万人,这也为后期的解放战争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当时在晋西南地区驻守的陈士渠直接巩固了这边的根据地,直接把纵深拉长了,他们分而不散布局直接展现了非常高的战略和一起协同作战的能力。

第三次战略分兵,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而这次的分兵是和第二次一起进行的,这次的看着三四四旅的机动能力,在三八年的时候,黄克诚直接带着部队来到了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等地区,这次的战略目的就是想要把华北和华中地区链接起来,后来这个部队就是新四军的三师,他们在苏北地区直接建立了一个敌后根据地,直接把华中的日军给牵制住了,这样的战略方式也给以后能够进入东北做好了准备,在抗日战胜利之后,已经发展到了三万五千人的兵力。

三大根据地形成的立体包围网

在经过了这三次的兵力分散以后,整个一一五师形成了在晋察冀,山东地区和华中地区根据地形成了一个能够随时响应的布局,这个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的几大野战军部队中都有着一一五师的分支身影。

战略的智慧,从游击战到持久战的战略

在一一五师的兵力分散政策是有着非常深远的战略,那时候在敌人强大的情况下,我军直接把所有部队全部归零自主发展,随时在兵力上是处于不利的局面,然后我军直接把这种局面转换成了敌后游击作战,拉开了发展空间,在敌后建立了根据地,把民众们纷纷发展起来,然后在针对军事干部的培养,兵力分散,自主发展,这样的战略战术也是持久战的一种实践。

结语

当时的一一五师在通过了三次分兵之后,为整个抗日战争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也直接的为日寇解放全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全部化整为零和自主发展的战略眼光直接到现在都是值得借鉴的。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