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收了周边的很多小弟国家,古代唐朝人是如何看待韩国人的呢?

小晓荣 2023-11-21 20:24:48

今天的韩国经济发达,在亚洲国家中经济实力强盛,韩流更是作为韩国的标志风靡全球。

现在的中国人对韩国的认识已摆脱夷戎之见。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对朝鲜半岛地区的新罗人认识却并不如此,那么唐人眼中,古代新罗人是什么样呢?

唐人对新罗政权的认识

唐朝建立之前,中原王朝与新罗之间往来不多,史料提及情况不及朝鲜半岛其他两国,因此相比百济和高句丽,唐朝对新罗的认识是不太充分的。

唐人编撰的《隋书》中大体延续前人对新罗的记载,例如职官、物产、地理区域等。

对新罗的记载在唐朝以前篇幅都不太多,因此可以说在唐朝之前,中原人对新罗的认识都不太多。

而随着唐朝的建立,新罗来唐人员的增加,唐人对新罗的认识才开始慢慢增多,伴随着新罗使臣的陆续到来,唐罗之间认识进一步加深。

首先,唐朝十分重视与新罗之间的官方交往。同时对于新罗派逍到唐朝的使臣,也是十分厚待。

贞观二十二年,金真德遣王室成员金春秋及其子文王来朝,金春秋受到了唐朝的国礼接待。

金春秋向唐太宗提出想要观国学,太宗还赐以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将归国,令三品以上宴饯之,优礼甚称”气金春秋得到了唐太宗的亲笔题字和碑铭。

关于乾陵六十一藩臣石像,拜根兴先生在《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一书中指出,神道东侧东南角的手握弓箭的无头石人,可能是新罗使者,还指出这个石人可能是新罗王金法敏。

在唐朝对藩国的使者接待仪式和规格里,金春秋受到最高待遇,这反映了新罗给唐朝君臣留下的良好印象。

除了给予来唐使臣十分高规格的待遇之外,唐朝重视与新罗之间的官方交往还表现在,十分重视对派遣到新罗使者的挑选方面,出使新罗的使臣韦丹、元季方、源寂等,都是在新旧《唐书》中,为之立传的人物,其中还不乏一些唐代的大文豪。

可见,对于唐朝统治阶级来说,新罗相比其他政权而言,更具有一定的可信力,唐人对新罗的感情远比其他国家更加亲近。

在唐朝统治者眼中,新罗也更加值得信任。

唐朝建立的次年,高句丽便派遣使者到长安,之后武德四年高句丽、百济、新罗均派遣使者前来,史书之中却并没有明确记载唐朝如何接待高句丽、百济使者,但却对新罗使者“亲劳问之”,还派遣庾文素前往新罗,还赐予新罗玺书和其他珍玩。

由此可以看出,在唐罗交往之初,唐朝就对新罗区别对待,唐皇帝亲自接见新罗使者,对其多加照顾,显示出了唐朝对新罗的亲近之意,可见唐初,唐朝就想要和新罗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

在高宗时期对于新罗的反叛,侵占百济、高句丽故地问题,唐高宗想要发兵征讨,但是朝中大臣认为新罗虽然没有归顺唐朝,但是相比吐蕃等政权没有发兵入侵,因此反对对新罗用兵。

唐高宗最终听从了大臣的建议,没有对新罗用兵。

虽然这其中不乏有唐朝不愿东西两面作战的因素,但是却反映了在唐朝统治者眼中,新罗国相比其他藩属政权更具有可信力,对新罗政权的评价比较正面。

而之后随着时间发展,唐朝让新罗质子作为唐朝的副使出使本国,任用新罗人做官等,都显示出唐人对新罗亲近信任之心。

整体来看,双方之间虽有摩擦,但是唐朝君臣对新罗政权的认识都是比较积极正面的,并且都是伴随着使臣出使唐朝与双方人员往来而不断加深认识的。

唐人眼中的新罗形象

对于唐朝来讲,新罗国是臣属于中原王朝的政权,要坚持服从中原王朝,尊唐朝为天下共主的观念也是比较深的。

前期唐朝屡次调和三国之间的关系,灭亡百济之后,唐朝还以宗主国的姿态敕令罗济同盟,灭亡百济和高句丽之后,新罗侵占百济故地,接纳高句丽遗民的做法显然触及到唐皇帝的权威。

由此可见,唐朝虽然对新罗进行某些援助,但是这必须建立在以唐朝为中心的固有秩序的基础之上进行。

一旦新罗违背唐朝的意愿,与唐朝倡导的天下理念背道而驰,唐朝就会诉诸武力。

同时与早期相比,伴随着两国之间交往的加深,唐人对新罗的认识也更加具体全面,唐朝对新罗的认识也开始逐渐摆脱表面现象,新罗逐渐从“蛮夷之邦”的形象,演变为“君子之国”。

由于新罗常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原文化,同时还依据唐朝的制度改衣冠、改革官制等等,十分仰慕中原发达的懦家文化,因此在唐人眼中,新罗可以说的上是礼仪之邦,有着和中国-样的知识水准。

在唐朝对新罗的记载之中,也多次对新罗的文化进行赞扬。

《新唐书》记载,上谓璃曰:“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

因此,在玄宗给前去新罗册封孝成王的邢璃的敕书中也提到,因为新罗尊崇儒教、知礼仪,和中类似,故特意派遣熟知儒学的邢璘前去,“以卿谆儒故持节往,宜演经义、使知大国儒教之盛”。

从这则记载中可以看出,唐朝人认为新罗学识水平差不多和中国是一致的,因此十分重视挑选派遣到新罗去的使臣。

此外,虽然唐朝和新罗国内交往日益加深,唐朝统治阶层对新罗的了解也越发深刻。

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文化差异,他们对新罗认识也并不是特别充分,两国之间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在认知上往往会出现差异,中唐时期的一段记载可以体现这种现状。

根据史料记载,德宗时期,新罗得一九尺高的人参,将其进献给唐朝,而“德宗谓非人参不受”。

新罗人认为所获得的人参十分珍贵,因此特意将其进献给唐朝,而唐德宗却认为这并不是人参,双方之间的这种认识的不同,反映了唐朝与新罗之间因认识不足产生的差异。

这其中原因有两国国情的不同,但是从深处也反映双方之间对对方认识不太充足而产生的矛盾。

第三节唐人眼中的“异僧”

新罗人在唐朝建立不久就己经开始陆续来到唐朝学法求经,他们在唐朝参见佛教宝刹,拜入名僧门下学习,参与经书的翻译等等活动,在唐朝的国土上留下了不少他们活动的痕迹。

这些新罗僧侣,他们的个人行动、个人品格等在唐人的心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唐人的笔记小说中常常可以发现一些新罗僧侣的事迹。

首先,从《宋高僧传》一些记载来看,唐人眼中的新罗僧人有着较高的品格修养,意志坚定,有着高尚的品德。

关于对新罗僧人品格高尚、意志坚定的记载不少。

在《宋高僧传》中有相关记载:“释无漏,姓金氏,新罗国王第三子也,本土以其地居衹长,将立储副,而漏幼慕延陵之让,故愿为释迦法王子耳。遂逃附海艦,达于华土。欲游天竺,礼佛八塔,既度沙漠,涉于阗已西,至葱岭之墟,入大伽蓝,其中比丘皆不测之憎也。问:漏攸往之意,未有奇节而谒天竺,僧曰:“旧记无名,未可輙去,此有毒龙池,可往教化”。

这个故事之中的无漏,是新罗王子,但是有着坚定的求法之心,他走过艰难险阻来到唐朝之后,还一心想要去天竺求法。

作为新罗贵族,能够克服如此多困难,说明他本身有着高尚的品格和坚定地信仰。

同时还有关于新罗僧人无相的记载,在《宋高僧传》中对他的描述也是极尽赞美。

像慧能、义湘、无相等新罗僧人,他们来到唐朝,本已实属不易。

同时来到唐朝之后,还能坚定信心,克服各种阻碍,取得如此高的造诣,在唐人眼中己经具有中原佛教大师应有的品格和智慧,他们用较强的毅力和热血,在陌生的国度,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气他们来到唐朝求法巡礼,都极力达成其目的,因此在受到了唐人的尊重。

其次,在唐人眼屮新罗僧侣自海东来,祌秘的大海为新罗僧侣赋上了神秘莫测的特质,再加上想要穿过这片汪洋大海本身就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了。

虽然相比其他域外之国,唐人对新罗人的认识了解显然较多,但是新罗僧人在唐人眼中仍旧摆脱不了神秘色彩。

这种特质在《太平广记》中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张建封建徐州,奏李为巡官校书郎”。

新罗僧人为张建封看相,一言断定他以后的官途,说他不可能当上宰相,同时还指出当时只是作为一个巡官的李蕃以后能够“互相座”。

同时更加令人惊讶的是新罗僧人还能通“冥司”,以“纱笼中人”向张建封解释他之所以不能为相,乃是命定之数。

新罗僧人的预言果然在数年之后得到验证,李蕃果然当上了宰相。

这说明李藩的命数果然和新罗僧人寓言的一样,说明新罗僧人寓言比较准确。

再加上这则故事在《太平广记》中出现了两次,说明在唐代流传比较广泛,当时人都是比较接受认可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新罗僧人能够看相、预言准确的形象是比较深入唐人的内心。

虽然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反映了新罗僧侣确实在唐人眼中是颇具神秘色彩、极富异域特色的形象。

在在这些描述里,新罗僧人能够窥探天机、通命理,对人生的走向,旦夕祸福的预测居然没有丝毫偏差,这样的神秘奇异形象难免令人惊异与畏惧,说明在唐人眼中的新罗僧人传奇色彩相当浓厚。

同时,除了极具神秘色彩之外,从《太平广记》中相关记载还可以看出,唐人认为新罗僧人见识颇高、博览群书,他们游历各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异域经历,眼界开阔。

新罗僧侣来到唐朝,其足迹其实并没有局限于唐朝。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海路来到唐朝之后,有的远泛南海,有的去往吐蕃,直至印度。

有的归于唐朝后返回新罗,有的却并没有再返回到唐朝来,这些没有返回到唐朝来的新罗僧侣,在唐人眼中已经是祌奇和传奇的代称,更遑论是归唐的新罗僧人。

在唐人眼中新罗僧侣其实具有玄幻莫测的特点,他们能够预言未来,能够窥视天机,其“神通”形象在唐人的眼中是十分明显的。

同时在唐朝的这些新罗僧人,他们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们普遍品格高尚、不畏艰难险阻、一心求法,这些做法获得了唐人的尊重,可以看出唐人对其评价是比较高的。

1 阅读:242
评论列表

小晓荣

简介:喜欢我的作品就多多支持下,关注我,不要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