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抹门嵌六块大理石面,瘿木侧帮通长到底,黄花梨圆角柜两只成对,文雅大气、卓尔不群,断代到明末清初时期。
柜子顶面盖玻璃板保护,边抹格角攒边打槽,落堂装板髹黑漆。
面心板多拼,边抹冰盘沿上舒下敛,和柜门上的混面压边线不同。
这种区别配搭的线脚方式,在明式圆角柜中不多。
柜门外侧出榫为轴,向上纳入柜帽下的臼窝,紧贴大边背面加横材固定,起到限位的作用。另外,此处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细节,不知您是否注意到?
对开门中间设闩杆,里面偏下的位置造抽屉架,并排两具抽屉,无柜膛,也没有屉层。
闩杆上端插入柜帽底面,下端侧面开槽口,滑入底枨上的栽榫。
顶板背面装穿带两根,从下往上更容易看出多块板拼接。
四抹门分三段嵌石板,背面里口镶板条固定,每一段的造法都不一样,工艺也不统一。
圆开光背板上下各填两根一指宽木条,刻意而为之却猜不出具体的原因。
中段横卧长方圈口,齐碰头方式连接。
下段竖圈口格角相交,再一次采用不重样的工艺。
左门情况大同小异,局部漆灰剥落,露出包镶工艺的痕迹。
查看展品介绍,这是一件黄花梨贴皮圆角柜。
可能是名称并未刻意区分两者的差异,虽然叫贴皮,但包边的厚度不薄,做得也比较精细,属于包镶水平。
包镶也好,贴皮也罢,总之不是彻彻底底的黄花梨家具,藏品级别和实木也不在同一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