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数十年来,总是有很多人幻想让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形成对抗。”
2023年3月26日,在“俄罗斯—1”电视台播出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普京》节目里,俄罗斯总统普京如此说道。
他表示:“我们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非常珍惜我们之间的关系和我们近年来达到的水平。”

事实也是如此,过去10年,中俄作为最大邻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关系互信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了更加全面、更加务实、更具战略性的特点,今后也有着很足的发展潜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俄关系发展中不存在雷区。

比如,中俄之间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领土划分问题,这些边界争端和历史矛盾就是中俄关系中最大的潜在风险。
只是,美国频频干预中俄合作,对中俄显露着越来越大的警惕和敌意,却反而帮助中俄“排除”了这些隐雷,使中俄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基于地缘政治博弈的实质需要,化干戈为玉帛,展开了更进一步的合作。

中俄的历史矛盾
早在17世纪两国接触初期,中俄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领土争端。
但这些矛盾的集中爆发却是开始于19世纪中叶,只因为当时清王朝因为内忧外患走向了衰落,沙俄也就因为在武力上占据优势,越发膨胀了它的地理扩张的野心,一方面通过武力威胁,另一方面通过外交欺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蚕食了中国东北和西北边疆,甚至为实际掌控当地,屠杀了不少中国群众,闹出了一系列血腥事件。

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有代表性和深远影响的是《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签订于1958年。当时,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取得美、俄支持对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此战事一起,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便因知晓清军无法两线作战,决心趁火打劫,进军黑龙江,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

该条约签订后,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划给了俄国,中国只保留江东六十四屯的管辖权。
作为英法联军背后支持势力之一,1960年,沙俄又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逼迫清政府和谈,签订《北京条约》之时再次攫取了大量在华利益。
通过《北京条约》,沙俄进一步夺取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自此之后,中国丧失了对远东出海口和战略要地的控制,面临了更大的危机。

中国因丧失对远东出海口和战略要地的控制而面临的重大危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因丧失东北亚门户,瓦解了一系列天然的安全屏障,还使区域经济的联通出现了断裂,战略格局面临崩塌。
中国在这两大不平等条约中失去的外东北地区曾是东北亚的战略枢纽。其中,库页岛控制着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之间的通道,海参崴作为天然不冻港,可以辐射太平洋。

失去了这些地区之后,中国的东北就沦为了内陆化边疆,中国在东北亚的海洋战略被严重压缩,无法直接参与日本海及太平洋的贸易与军事竞争,更加陷入被动和劣势地位。

另外,因外兴安岭、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均割让给了沙俄,东北丧失了原本的天然防御体系,其腹地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之下,显现出了防御体系的脆弱性。
如1929年,苏联就轻易越过乌苏里江,出兵占领了位于乌苏里江和和龙江交汇处、极具战略地位的黑瞎子岛,在岛上建立了军事设施,形成了实际控制,进一步掠夺了中国更多的领土。
1945年时,苏联对日作战,也是轻易就通过这些侵占的远东据点,实现了迅速的推进。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第二,中国面临了经济和资源危机。
一方面,中国丧失的外东北地区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作为潜在粮仓的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铁矿资源和油气资源等等。中国丧失这些资源后,被迫长期依赖进口,加剧了能源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外东北港口的丧失,使中国无法通过日本海直达北美航线,需绕行朝鲜半岛或依赖俄罗斯中转,增加了物流成本和地缘风险。

第三,中国在安全防务上出现了长期隐患。
一方面,中国丧失了海参崴,在日本海无军事存在,也就失去了直接威慑日韩并牵制美国驻军、打破“第一岛链”封锁的天然优势,使得中国的战略主动权严重受限。
另一方面,俄罗斯又在海参崴成立了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常年部署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也就加剧了中国的边境危机。

总之,中国丧失外东北之后,随着俄罗斯远东战略的强化,中国东北作为“战略悬地”的困境越发凸显,一旦冲突爆发,中国易遭多方向切割。
也因此,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基于种种利益和顾虑,未尝不想重新拿回这些被割让的土地。
围绕中俄两国的历史矛盾和领土争端问题,也就成为了如今中俄关系发展中最大的雷区。

美国干预与离间策略起“反作用”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历史伤痕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美国就多次试图将这些历史伤痕化作舆论战的工具,通过炒作“中俄必因领土翻脸”等话题,试图离间两国的关系,分化两国的战略合作。
但美国的干预和离间,却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因美国向中俄施加了更多的外部压力,中俄两国基于现实利益反而强化了协作。
有数据显示,中俄搁置争议,共谋发展,2024年取得的双边贸易额就高达2448亿美元。
在贸易之外,双方还确定了更多重要的合作方向,如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基础设施互助发展,实现金融领域以及实体经济领域合作等等,体现了中俄的战略互信。

因两国关系以合作为主,对于一些对中俄合作产生负面威胁的“雷区问题”,两国都有意识地通过外交途径逐步解决。
比如,对于两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不管是中苏还是中俄都通过谈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冷战背景下,戈尔巴乔夫就推行了“新思维”外交政策,谋求同中国重启边界谈判,进一步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以期改善两国关系,共同应对美国施加的压力。

彼时,中苏签订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虽然未能解决黑瞎子岛等争议地段,却也确定了约98%的边界线走向。
等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继承条约义务,并于2004年与中国再度展开谈判,签订了补充协定,约定“各让一步”,将黑瞎子岛一分为二,中方分得171平方公里,俄方分得164平方公里。

尽管这样的分配方案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历史诉求,但却显现出越来越好的态势,并体现了中俄两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的政治智慧。
事实上,中俄虽解决了大部分边界争议,但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远东开发的利益博弈以及未归还文物的文化主权争议等,仍以隐性方式作用于双边关系。美国就多次利用这些历史问题离间中俄关系,但遭到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明确驳斥,其代表俄罗斯官方表态称:“俄中战略协作不受第三方干扰”。

俄中战略协作不受第三方干扰,落实到实际行动,就是中俄两国就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努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首先,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历史上属于中国外东北,其开发如今成为了中俄合作的新焦点。

中国和俄罗斯原先就通过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将双边协作纳入了多边框架,减少了领土问题的单点冲击。
如两国合作了北极航道开发与跨境铁路项目,实现了经济利益和地缘战略的相结合。

在美国试图以中俄在远东开发的利益博弈问题攻讦两国关系之后,2023年,俄罗斯将海参崴设为对华内贸中转岗,依赖中国投资完善基础设施,也给了中国通过日本海直达北美航线、发展经济又突破“第一岛链”封锁的机会。
当然,俄罗斯基于本国利益,也有自己的私心。虽对华开放了海参崴,却也同步加强了边境管控,防止中国人口渗透。这种矛盾心态源自历史领土变迁的记忆阴影。

其次,俄罗斯虽为了回避历史罪责,至今为归还沙俄时期从中国掠夺的西夏文物,却也通过中俄联合考古、互设文化中心等举措,与中国实现文化对话,试图弥合认知裂痕。
尽管双方真正化解心结,还需很长时间和很多努力,但因为美国的干预和离间,这一进程显然有了加速推进的趋势。
参考文献:
苏位智. 《从华北到东北 沙俄与义和团战争》 2021

光明日报 中俄合作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