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讲英国“百夫长”坦克的时候的时候,咱们对美国坦克的设计水平评价很低,认为美国从M26到M60,用了五款型号,才追上了“百夫长”的水平。其实这五款型号勉强还算合格,二战期间的美国坦克那才叫奇葩。
一战结束后,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再加上孤悬于西半球,陆上面临的威胁不大,所以对于坦克研制很不上心。二战爆发前,虽然美国已坐稳全球第一经济大国宝座近半个世纪,但美军此时只有300多辆M2轻型坦克,车重仅有11吨,武器也只有机枪;另外还造了18辆M2中型坦克,只有18吨,装了37毫米炮,性能全面落后于德国的3号坦克。
二战爆发后,随着德军横扫西欧,美国人终于明白参战是迟早的事情。最初美国不想直接参战,只想卖军火,可当英国人看到美国的两款小坦克后直摇头:怎么比我的坦克还烂!美国人只好重新研制新坦克。为了适应美军登陆艇的舱门宽度,美军M3、M4中型坦克甚至M6重型坦克,车体宽度都不足3米,为了保证车内空间,不得不将坦克设计得十分高大。其他国家的坦克,从正面看都是车宽大于车高,显得十分稳重,唯独美国坦克是车高大于车宽,很是不协调。
其实车高虽然会增加中弹面积,但只要装甲厚就行了,可偏偏美军的M3、M4中型坦克都是馅大皮薄的铁包子,一打就穿,一穿就着。而且M3的设计者不知怎么想的,把75毫米主炮装到了车体上,只能俯仰,左右瞄准只能转车体……M4好歹把主炮装到了炮塔上,但威力太低,根本打不穿德国虎豹,多亏英国人造炮水平高,把17磅炮威力又大又紧凑,能装到M4上,这才让盟军有了一款能击穿虎豹的坦克。至于美军自己嘛,碰上德军的重型坦克,就只能用坦克歼击车和空中火力压制了。
有人可能会说了,M4是二战中可靠性最好的坦克,造了将近5万辆,这还不能说明美国坦克技术好?其实,恰恰是因为战斗力平庸,不追求极致性能,所以M4的可靠性才非常好。而当美国人开始研制技术难度最高的重型坦克时,“可靠性”就不存在了。
M6时美国的第一款重型坦克,虽然车重几乎是M4的两倍,但火炮威力却没提高多少,基本打不穿虎式,而且装甲也比虎式差不少。M6最大的问题是变速箱的效率太差,同样57吨的车重,虎式用700马力的发动机,就能跑到38km/h,M6的发动机马力将近1000匹,却只能跑到35km/h!而且M6的变速箱可靠性还差,所以日常只能降低功率使用,导致长时间行驶,时速只能达到20千米!
因此,M6造了40辆供美军试用后,恶评如潮,美国兵器局甚至表示,这款坦克就是一个用处不大的怪物。所以M6最终没有量产,直到二战快结束时,美国才拿出了堪用的“重型坦克”M26,但车重只有42吨,而德国的黑豹中型坦克都有45吨重,你真的好意思自称重型吗?
所以说,二战时期的美国,坦克技术是非常差的。这个差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设计层面,由于美国也是海权国家,地理位置比英国还孤立,所以陆战打得少,坦克设计经验匮乏;另一个是技术层面,虽然英国同样是海权国家,二战中坦克的设计也稀烂,但因为是工业革命诞生地,科技底蕴比美国强太多,所以一些子系统比如火炮、装甲、发动机的水平还是超过美国的。
实际上,不仅英国的坦克炮装到了美国坦克上,美国二战最著名的P-51战斗机,用的也是英国的“梅林”发动机,甚至直到战后70年代,美国还引进了英国的“鹞”式战斗机。美英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表明,新老霸权交替过程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易主,是不同步的,而科技实力往往是最后才超越的。
而具体到美国的坦克技术,其实一直到战后80年代,还是落后于英国的。美国先是用了20年,以五个型号才追上英国的“百夫长”,然后又被英国的“酋长”压制了20年,直到1986年M1A1服役,美国坦克的性能才真正全面超越英国,此时距离第一辆坦克诞生,已过去了70年。而直到今天,美国的坦克技术依旧没有全面领先所有国家,很多国家买美国坦克,首先考虑的仍然是政治,而不是单纯的性能。
#坦克#\u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