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关系源远流长。虽然中国在领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上远超日本,但一个世纪以来,却屡屡遭到这个蕞尔小国的欺凌,以至于几乎迈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长期以来,不少日本人对二战中国战场的失利始终耿耿于怀。他们认为,要不是有美国人的帮忙,中国绝对没有战胜日本的可能。
对于日本人的这一观点,国内知名军事专家,空军大校戴旭在其《C形包围》一书中也道出了一个颇为冷酷的现实,他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从没有单独彻底战胜过日本。如果有可能的话,将来可以通过一场大战永绝后患!
在戴旭的构想中,中国的这场对日决战,应该先从经济领域着手,再通过各种手段对日本持续进行打压,最后彻底解决掉这条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回溯历史,在中日两国上千年的交往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武装冲突,两国关系也是时好时坏,阴晴不定。
663年,中日两国为争夺朝鲜的控制权,在白江口,也就是今天的韩国锦江入海口大打出手,爆发了两国历史上第一次武装冲突。在此役中,唐军依靠船大兵精的优势,采用火攻,一举焚毁日军战船400艘,取得了白江口之战的最终胜利。
白江口之战一举奠定了此后一千年的东亚秩序,但唐军在此役中并没有彻底降服日本。中日之间长达千年的恩怨情仇,从此刻起才刚刚开始。
中日两国第二次大规模战争发生在元代。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对多次企图染指朝鲜半岛的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劝降无果后,忽必烈于公元1274年和1281年对日本发动了两次渡海作战。
可惜,由于元朝海军船只的质量欠佳,加上天公不作美,这两次劳师动众的远征均无功而返,日本也算是侥幸逃过了一劫。
中日之间的第三次较量发生在十六世纪末。当时,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明朝应朝鲜方面的请求出兵援助,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最终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
不过,此次赴朝作战,明朝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可以说赢的非常勉强。
时间来到了十九世纪末,这次诱发两国冲突的导火索依旧是朝鲜半岛。
1894年,丰岛海战与大东沟海战在黄海海域相继爆发,中日甲午战争正式拉开帷幕。经过一番苦战,曾经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从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正式进入日据时代,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甲午一役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同时也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野心,最终导致其屡屡铤而走险,落得个折戟沉沙的下场。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中日双方又先后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以及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全面抗战中多次交手。
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合计达到了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00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自己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国际社会的严加看管下的确是消停了一段日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后,两国关系一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日本热”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众最为感兴趣的话题。
然而,随着中日国力的消长,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两国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又有了明显下滑的趋势。
近十年来,无论是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还是现任首相岸田文雄,都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放出狠话,声称只要中国大陆武力攻台,日本就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而前不久日本邀请北约在其境内设立办事处的举动更是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折射出日本国内高涨的反华情绪。
根据近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超过九成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这很大程度上都归因于日本国内近年来的舆论倒向。从表面看,目前的中日矛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如何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另一个则是如何处理现实问题。
不过归根到底,两国关系的主要症结还是现实问题,即中国要崛起,而日本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所谓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充其量只是在博弈过程中双方的筹码和说辞而已。
日本敢如此肆无忌惮地反复触碰中国逆鳞,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完全依靠自己把日本打服过,打痛过。
早在29年的防卫白皮书中,日本就已经将中国列为了主要对手,并决心阻止中国完成统一大业。事实上,在涉台问题方面,日本往往表现的比美国更为激进。
这是因为一旦中国完成国家统一,日本的地区影响力就会被削弱,一些与中国有争议的领土也会拱手相让。长期以来,受宪法和平条款的限制,日本的国防开支一直低于GDP的1%。
但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任期间,日本的国防开支一下子猛增到约7万亿日元(相当于600亿美元),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日本国防开支超过GDP的2%将指日可待。
据悉,日本已经计划在冲绳以及西南诸岛上部署前沿兵力,并开始与美英等国一起共同开发高超音速武器、隐形战斗机等装备。
假以时日,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的约束,实现所谓的“正常化”将是铁板钉钉的事,届时东亚地区的地缘格局或许会迎来一个新的景象。
客观地说,日本的军事力量规模虽然不算很大,但其综合战力却不可小觑。中国的常规军力,尤其是海空力量全面超越日本其实也就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记得多年前,日本海上自卫队某高官还曾放出狂言,要四小时内全歼解放军东海舰队!虽然这一说法现在看来显得有些狂妄自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的底气,以及骨子里对中国的不屑。
从全球军力排名来看,常年稳居前三的中国,对一直徘徊在五六位的日本来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在双方最有可能相遇的海空力量方面,中国不管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已经将日本甩到了身后,尤其在高性能战机、大型“盾舰”以及“正牌”航母的数量上更是远远超过了日本。
除了以上这些装备外,解放军还拥有东风21D、东风17、长剑100等杀手锏。一旦中日之间爆发战争,解放军仅仅凭借各型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就能对日本的各主要军事基地进行全方位火力覆盖。
当然,万一真的要与日本交手,为其撑腰的美国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伙同日本、韩国、菲律宾等盟友在西太平洋上构建出了一条无形的封锁线,即所谓的“第一岛链”。未来倘若中美发生冲突,位于冲绳的嘉手纳基地,以及位于神奈川县的横须贺基地等必将率先接受战火的洗礼。
到时候,日本即便不想主动卷入中美冲突,也一定会被美国人强行拉下水,成为中美斗争的炮灰。
总之,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曾经伤害过中国,如今又有着现实威胁的国家,我们不仅要加以重视,还要有所警惕和防范,甚至在必要时敢于主动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前一段时间中国新任驻日本大使在与琉球副知事会面后,双方一致同意不再使用“冲绳”这个称呼,而改用“琉球”。
虽然此举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也预示着中国的外交手段正在进行微妙的调整。以前我们一直是被动地等着别人来“切香肠”,而今后,我们也会用各种方式去敲打那些“不怎么老实”的国家,让它们知道一下中国人的脾气。
正所谓地理环境决定国家性格。日本四面环海,又毗邻大国,这就导致了日本人天生就缺乏安全感,在性格方面也是狂妄中夹杂着自卑;礼貌中渗透着虚伪;
喜欢欺负弱小,但又对强者俯首帖耳……空军大校戴旭曾说过,日本有狼性也有狗性。它只佩服强者,你只有把它打疼了他才会乖乖就范。而台湾省学者、时事评论员赖岳谦也表示,如果台海真的爆发战争,那就只能新账旧账一起算了!
随着近年来钓鱼岛和台海问题的升温,“中日必有一战”的说法又开始甚嚣尘上。
笔者认为,虽然日本最近一段时间的确跳得很欢,甚至有卷起袖子准备和中国大干一场的架势,但就现阶段而言,日本国内的现实主义依然占据主流,短期内与中国翻脸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
因此,在日本方面做出某些实质性举动之前,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战略定力,不要轻举妄动。
但如果日本方面把中国的耐心与隐忍视作无物,不断的得寸进尺,甚至与中国再次为敌,那么我们就只能想方设法对其进行彻彻底底的“去军事化”,并借此良机完成“历史的总清算”。
前三次由于不是在中原大地进行所以没有对我国造成多大伤害,最后一次在中原大地的侵略战争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巨大。所以如果我国再和日本发生战争的话必须要打到日本本土,让她回到原始社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