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镜:虽是雍正朝的宠臣,但绝非什么好官,所作所为,堪比酷吏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3-04 11:58:12

雍正十年(1732 年)十一月十五,时任河南山东总督的田文镜重病缠身,清楚自己命不久矣,便上奏雍正帝请求辞官。此前他已多次因病求退,均被雍正驳回。这次,雍正见其病入膏肓,便批准他归乡。

田文镜病入膏肓,还未来得及安排好诸事,便溘然长逝。雍正获悉这一噩耗,悲恸万分。随后,雍正降旨,让田文镜葬于自己的泰陵周边,好似守陵大臣一般,还追赠谥号“端肃”。

除此之外,雍正还下旨于河南为其建造专祠,并且让其入祀河南贤良祠。如此一来,这位深受宠信的臣子在死后获得了极高的荣耀,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恩遇。

雍正年间备受宠信的田文镜,没过几年,其位于泰陵的陵墓就被乾隆下令拆平。乾隆还抛下“此人若在,朕必杀之”这般强硬之语,这一番操作彻底让田文镜声誉尽毁、身败名裂。

乾隆拆平田文镜的墓,做法虽不太地道,但细观田文镜任内行事,便会觉得乾隆此举值得称赞。田文镜在雍正朝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并非良善之官,其行事手段与酷吏无异。

【康熙朝默默无闻,雍正朝一飞冲天】

田文镜并非进士,而是监生出身,这使得他仕途坎坷。起步时,他不过是福建长乐县的县丞,后来任山西宁乡县知县。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他发展有限,最高官职仅是从五品的地方知州。

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年届五十六岁的田文镜获提拔,成为内阁侍读学士。此乃京官中无足轻重的闲散官职,若不出意外,他往后的仕途或许也就这般平淡无奇,难有大的突破。

谁能料到,随着雍正登上皇位,当时已然六十一岁的田文镜,仕途竟陡然顺遂起来,开启了官运亨通的新篇章。

1723 年雍正元年,田文镜领命去华山祭奠,途中经过山西。早前年羹尧已奏报山西发生天灾并请求朝廷赈灾,雍正即刻找来山西巡抚德音,询问山西的实际状况。

德音忧心因之前赈灾不力被朝廷问责,便向朝廷谎报山西并无天灾。山西巡抚也随声附和称没有灾患,既然地方官员都如此说,雍正便觉得可能确实没灾,于是不再追究此事。

田文镜回京述职,雍正闲聊时问及他在山西的见闻,话题转到天灾上。田文镜没有隐瞒,如实向雍正奏报,明确告知山西确实爆发了天灾。

仅这一回如实奏报情况,让雍正认定田文镜是敢说真话、刚正不阿的重要大臣。雍正旋即委任田文镜担任山西布政使一职,让其承担起处理灾情相关事宜的责任。

田文镜凭借一句话便获得了山西布政使的职位,他心里清楚,这是难得的机遇降临。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工作干得极为出色,绝不能白白浪费这个能展现自身能力的好时机。

抵达山西后,凭借自身数十年的为官阅历,谨慎地梳理山西久存的弊病,同时赈灾举措卓有成效。这一番作为使得山西官场风气焕然一新,令雍正对其另眼相待,还给出高度评价:“这般能干的人,为何此前没听闻有人称赞?”

此后雍正大力倡导改革,此时田文镜这般能干,恰似及时出现的得力助手。于是,雍正先是委任他担任河南布政使这一职务,紧接着又提拔他升任河南巡抚。

在短短一年间,原本籍籍无名的京官田文镜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迅速升迁成为手握一省大权的封疆大吏,这般升迁速度犹如火箭蹿升一样惊人。

【为讨雍正欢心,成为酷吏】

田文镜心里清楚,自己如今的一切皆拜雍正所赐。所以,为博雍正满意,他不遗余力地推行新政。然而在这过程中,田文镜渐渐走偏,只看重政绩,却对百姓的生存状况不管不顾,俨然成了一名酷吏。

1724年,即雍正二年,雍正察觉到人口增长过快,土地数量难以匹配,百姓面临温饱难题。为提升粮食产量,他诏令各地积极开垦荒田,还制定优惠政策:新开垦的荒田在六年后才征赋税,旱田则需十年后才开始收税。

从各方面综合考量,开垦荒田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政策。它既能有效拓展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又能为国家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切实给民众带来诸多益处,确实是利国利民之举。

田文镜接到诏令后,也有开垦荒田的打算。然而河南这片土地,自黄帝时代起就发展农业,历经漫长岁月,到清朝时,能开垦利用的土地都已被开发殆尽,实在难寻可供开垦的荒地。

田文镜觉得,河南不但得开展开垦工作,且开垦的田地数量得超过其他省份。可实际情况是河南根本没什么荒地了。无奈之下,田文镜只好谎报,频繁向雍正上书,称河南开垦了若干荒地,其任职期间累计上报开垦一万三千余亩。

有一年夸张至极,田文镜所上报的开荒亩数居然超过全国开荒总数的九成。如此离谱的数据,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

开垦并非只是个数字,后续可是要依据这些亩数实打实征税的。雍正和田文镜因谎报开垦亩数而高兴,可由此带来的负担却全落到了河南百姓的肩上。

另外,鉴于雍正对祥瑞颇为青睐,田文镜便在此方面大做文章。他深知普通祥瑞难以入雍正法眼,便从农业领域找突破,向雍正上奏,称河南出现一株稻谷,竟生出十五穗,每穗将近两尺长,产出的粮食够一家人吃一天。

随后又宣称,之所以能长出这般稻谷,是因为天降圣人,而这圣人无疑便是雍正。像这样的祥瑞之象,田文镜前前后后一共进献了六次。

别以为事情到这儿就结束了。田文镜为了政绩,完全是不顾一切的状态,在他眼中,似乎只要能有政绩,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行事可谓毫无顾忌。

雍正颁布开垦荒田政令的当口,也要求各地开展水利兴修工作。不过要是全面铺开同时修建,朝廷财力难以支撑,所以只能依据实际条件,有选择性地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田文镜秉持着兴修水利不应给朝廷增添麻烦,更不该让朝廷出资的理念,随后便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

每年夏至过后,在距离河堤一两里范围之内的村庄,会依据户口数量来确定出丁人员。各个村庄依据自身的户口状况,按规定安排相应的人力,以完成相关任务。

雍正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本意是百姓交税,朝廷出钱雇人兴修水利,以此废除民役。可田文镜在执行时,百姓该交的税一分未少,还得继续服劳役去修水利,这让河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四起。

【田李争斗,得罪天下读书人】

田文镜因自己是监生出身,向来瞧不上科举入仕的官员。任职时,他多次打压靠科举上位的官员,任用人员里有社会闲散人员,其中虽有落榜的有才学之人,可更多的却是无赖之徒。

指使一帮地痞无赖去强行落实自己摊派的任务,还动用严酷法令与刑罚,把百姓害得苦不堪言。这般恶行被直隶总督李绂察觉,最终被其弹劾。

李绂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考中进士,在康熙年间仕途顺遂,官至内阁学士等职位。然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 年),他担任会试副考官时,遭遇落榜举子聚众闹事,遭人弹劾,最终被贬去永定河做河工。

雍正登基后,经过一番考量,判定此前李绂是被冤枉的。出于对其能力和品性的认可,雍正将李绂提拔为吏部侍郎。和当时的田文镜类似,李绂也是在雍正执政期间获得提拔的。

任职时,多次对年羹尧进行弹劾,坚决不与年羹尧狼狈为奸。此举获雍正赏识,被任命为广西巡抚。在广西巡抚任上,大力推行改土归流,严厉惩治贪腐恶行,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

由于政绩十分突出,雍正三年(1725 年)八月,此人获升迁担任直隶总督。在赴任途中恰好路过河南,目睹田文镜在河南的种种行径后,立刻弹劾其在乡里横行霸道、祸害民众,还不尊重读书人。

此事引发田文镜的不满,他马上发起弹劾。其弹劾理由为,之前他弹劾过黄振国,而黄振国与李绂是同榜进士,田文镜称这是李绂的挟私报复,该事件最终被上报到雍正处。

雍正面对两边皆为自己得力下属的局面,起初想着和稀泥。不料,包括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在内的一众官员弹劾田文镜,这使得田文镜陷入劣势,令人意外的是,雍正这时竟选择包庇田文镜。

以“清理朋党”为由处置了李绂等人,可实际上李绂与谢济世素不相识。虽说谢济世是广西人,二人还都弹劾过田文镜,可李绂任广西巡抚时,谢济世还在翰林院,根本没机会结为朋党。

最终,李绂、谢济世等一干人被罢去官职且身陷囹圄。而对于田文镜,雍正觉得是因他年事已高,才没管好手下,不但没对其加以处置,反倒还对他进行了一番安抚。

朕已将此事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你无需为此忧心。只要内心秉持信念,便可坦然面对天地神明,那些小人的流言蜚语又能怎样?切不可心胸狭隘,放宽心便是。

这样的情况之下,田文镜变得愈发肆无忌惮。不仅如此,没过多久他便获得升迁,当上了河南总督还兼任兵部尚书之职,而且其旗籍也被抬入了正黄旗。

此后雍正对田文镜恩赏有加,特意为其创设河南山东总督这一职位。这般特殊优待之下,田文镜满心只装着雍正,对百姓的需求与疾苦却视若无睹。

【隐瞒灾情,百姓流离失所】

雍正七年(1729 年),山东与河南遭遇水患。雍正知悉后,当即下令减免两地赋税。然而田文镜多次“替”百姓表态,称无需朝廷减免,还表示灾情轻微,百姓不仅能承受,还积极主动缴纳赋税。

关于如何“踊跃”行事,无疑是强行征收。田文镜非但没有对乾隆相关事宜进行减免举措,反倒不断督促各个州县加紧开展征粮工作,丝毫未放松要求。

雍正不像田文镜那般狠心,下旨减免钱粮,此事本可就此平息。然而田文镜不愿让雍正破费,在最后关头,竟选择隐匿灾情,对实际的受灾情况只字不报。

在河南,相关方面既未积极开展赈灾行动,又刻意隐匿灾情。如此情形之下,众多百姓生活难以为继,走投无路,只能忍痛将儿女卖掉,以此艰难维持生计。

这本是百姓无奈之下的自救之举,属于走投无路时的最后抉择。如此一来,父母能拿到钱换些吃食维持生计,孩子也有机会被卖给条件不错的人家,从而得以生存下去。

然而这条路也被田文镜给封死了,他下令开展打击人口贩卖的行动。虽说此事本身没错,可百姓若有活路,谁会出此下策?追根溯源,罪魁祸首难道不正是田文镜吗?

雍正对田文镜极为信任,觉得他定能把事情办好,所以并未另外委派官员。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在田文镜的操办下,相关方面硬生生受困挨饿长达数年之久。

田文镜自然不会面临饥饿之苦,他每年能有将近三万两的养廉银作为收入保障。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百姓在困境中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地看着身边的人饿死。

雍正九年(1731 年),此事再也瞒不住。然而雍正再次袒护田文镜,称其是年老糊涂遭手下蒙骗。于是简单处置了几个手下便了事,田文镜依旧稳坐总督之位,继续履行职责。

雍正是否知晓田文镜的行事风格?他自然清楚。实际上,他正需要田文镜这般的酷吏来推动自己的改革举措。只有像田文镜这种软硬都不妥协、有敢闯敢干劲头的人,才能强力推进相关事宜。

田文镜并非科举入仕,在官场鲜少结交朋友,堪称孤臣一枚。而且他没有子嗣,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与牵绊,故而只能将忠诚倾注于雍正,一心效命。

田文镜在那之后,把对雍正的忠心当成王牌,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与疾苦。如此行径,也就不难理解河南百姓为何对他满心怨恨,那恨意简直如滔天巨浪一般。

【遭到乾隆的清算】

田文镜可谓十分幸运,赶在乾隆登基之前离世。毕竟乾隆才刚登上皇位,就马上对田文镜展开清算,若田文镜那时还在世,必然难以逃过这一劫。

之前田文镜对读书人的打压手段颇多,这早已引得各部官员纷纷弹劾他。乾隆本就对其没什么好感,再结合他在任时的种种行为表现,更是招致乾隆的不满情绪。

在乾隆看来,田文镜实在没什么资格陪葬于泰陵之旁。雍正极为倚重的怡亲王胤祥,生前都自认为不配陪葬,可田文镜却大摇大摆葬了进去,这般行径早就令乾隆心中不满。

乾隆借河南发生灾情之机,批评田文镜在当地剥削之风盛行,致使河南百姓困厄加重。随后,乾隆为曾遭田文镜打压的李绂平反,还对其委以重任,让其能再展才能。

乾隆三年(1738 年),乾隆前往祭扫雍正的泰陵。当他瞧见旁边的田文镜墓时,心里顿生不悦。偏巧墓道还妨碍了乾隆通行,乾隆当即下令拆平,田文镜墓就此被夷为平地。

虽说那人是父亲的宠臣,乾隆并未把事做绝。尽管他放出“此人若在,朕必杀之”这般强硬话语,却既没去挖人家的棺材,也没有把其从河南贤良祠中撤出去。

虽说他对田文镜并无好感,可人死万事休,犯不着跟个故去之人过多纠缠。不过,他能借这一契机,对雍正朝的老臣们形成威慑,以此来稳固自身威信,这才是乾隆心底的盘算。

0 阅读: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