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对不起坠楼的儿子,坚守岗位是我的使命,风光背后有遗憾

定哥讲历史 2025-04-18 16:50:49

1996年1月1日的《新闻联播》中,有这样一段报道:“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新闻联播》节目,将由录制播出正式改为直播,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努力满足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播报这段内容的,是时年35岁的李瑞英。从此,她和罗京搭档,作为《新闻联播》直播的主持人,每晚七点雷打不动地出现电视机里。

在这样不容有失的岗位上,李瑞英创造了28年零失误的记录。她是优秀的新闻人,但无人看到了她事业风光背后的遗憾。作为母亲,她一直觉得对不起坠楼的儿子,但若重来一次,她还是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因为坚守岗位是她的使命。

《新闻联播》从1978年开播以来,一直是中央电视台的名牌节目,到90年代,已拥有近8亿观众。开播以来,该栏目一直采用录播方式,原因在于,它是全国新闻节目的重中之重,备受世人关注,不可仓促、失误。

到了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已经为该栏目的直播做了三年准备工作,已培养了一大批能熟练操作直播的编播技术人员,而全球信息飞速变化,带给观众对新闻时效的加倍苛求,也使得央视领导不得不考虑,扫除该栏目的直播“死角”。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第一次直播,主持人是李瑞英和罗京,台里决定由他们先直播两周,作为试验和后继者的样板。央视之所以选择李瑞英,跟她的个人专业素养有关。

李瑞英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普通话极其标准,音色圆润、吐字清晰,个人形象也端庄大气,这使得她在众多播音员中脱颖而出。毕业第一年,她已有了国庆35周年阅兵和焰火晚会的大型节目直播经验,而后又回到母校任教,理论素养扎实。1987年,她与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张宇燕结婚。

那时,李瑞英在北广任教,张宇燕也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两人在事业上齐头并进。后来李瑞英进入央视,虽然有主持经验,但作为新人一开始没有出镜机会。张宇燕开导她:“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多看看书,向老同志学习,积蓄能量。”

当时央视没有直播,而上海电视台不仅有直播,还有现场采访。一次台里有和上海电视台的播音员进行交流换岗的机会,但因为要把工作关系从央视调到上海,很多播音员都不愿意。张宇燕鼓励李瑞英,并答应他会全力照顾好双方老人,李瑞英于是主动跟领导申请去了上海台。果然,在上海台期间学到了很多新观念,回到央视后,她终于有了上镜的机会。

有了儿子以后,李瑞英的公公婆婆主动帮忙带孩子。后来李瑞英开始主持《新闻联播》,张宇燕事业也蒸蒸日上,经常去国外做学术访问。李瑞英觉得,不能让丈夫有后顾之忧、也不能耽误自己的工作、更不能一直让年迈的公婆操劳,于是她想到了保姆。保姆是她亲自到劳务市场找的,能干、本分。

但李瑞英并不是把一切家里事都扔给保姆,那时婆婆重病入院,她下了班就往医院跑,亲自在病床前伺候,以至于其他患者和医生都以为,她是病人的女儿,张宇燕是病人的女婿。后来婆婆病逝,一家三口又带着保姆搬到李瑞英父母家,那时李瑞英的工作时间在傍晚,每天都是张宇燕在晚饭后陪着岳父岳母散步。

1998年的一天,距离直播开始还有20分钟,李瑞英正在争分夺秒地熟悉稿件,突然接到了保姆的电话:儿子从家中的窗台跌到了楼下,情况很危险。作为母亲,李瑞英当时的精神一度崩溃。但她要求自己快速冷静下来,且马上做出了理性分析。

出于母亲的本能,她当然想第一时间赶到儿子身边,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不比如今,这是最让她着急的问题。她快速估计从央视大楼赶回家需要多久,意识到自己赶回去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

于是她又马上考虑,如果她离开,时间还够不够时间临时替换主持人,显然是不够的。而《新闻联播》作为国家级权威新闻节目,直播流程很严格,主播临时缺席会导致节目无法正常播出,甚至影响全国其他新闻栏目的节奏。

几分钟之内考虑好这些后,李瑞英决定坚守岗位。她在电话里告诉保姆,拨打120赶紧将孩子送医,自己会在下播后赶到医院。放下电话后,她没有对任何同事说自己家里的事,忍着悲痛做完了直播,没出一点纰漏。

后来李瑞英在采访中回忆起那一天的经历曾说:“那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20分钟,每一秒都在煎熬”。随后几年,网络开始发达,李瑞英孩子坠楼的事在网上泄露。

有人认为,她是个优秀、伟大的新闻工作者,在个人危机和职业责任间选择了后者,体现了新闻公民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对国家任务的担当。正如央视对她的评价“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也有人对她的做法持批判态度,甚至说她是“冷血母亲”。有网友阴阳她“工作比孩子的命还重要?”有医学领域人士头头是道地在网上给出分析,称孩子那么小,坠楼极有可能造成颅内出血,而李瑞英的举动很可能让儿子错失黄金抢救期。

所幸,儿子平安无恙,李瑞英在2014年开始退居幕后。当时水均益曾在一次采访中批评她:“开了个很坏的头,难道以后中国干电视,稍微上点年纪就不能干吗?”李瑞英没有对此做出回应,或许,她选择在50出头退下来,是想弥补对儿子的亏欠。

当年她为了工作做出了那样的决定,但多年后谈及此时,并不鼓励其他母亲效仿:“现在的职场环境更人性化,母亲在危机时刻应优先保障孩子,但1998年的我没有选项。”但假如重来一次,相信她还是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参考文献:

《劳动保障世界》2010(05)

《电视研究》1996(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