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哄传历史上曾有两位皇太后改嫁、给当朝皇帝找继父的故事,恐怕皆不属实。
先说清朝的孝庄文皇后。13岁成为清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极的妃子,26岁生下皇九子福临,就是清朝第三位皇帝顺治。顺治6岁即位,封母亲为皇太后。传说在1648年,36岁的孝庄文皇后改嫁摄政王多尔衮,此时顺治皇帝11岁。

△孝庄文皇后(图/网络)
证据主要是三项。其一是清初著名抗清志士张煌言的一首诗《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说的是太后新婚,以故宫三大殿的慈宁宫为新房。其二是档案文献中多尔衮的称号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其三是孝庄文皇后死后未与皇太极合葬。

△摄政王多尔衮(图/网络)
早在民国年间,著名清史专家孟森曾对此说法进行批驳。认为张煌言属于清朝的敌对势力,信息来源出自道听途说,又有故意抹黑敌人之嫌,不足为据。所谓“皇父摄政王”的“皇父”,与古代“尚父”“仲父”等称谓一样,只是皇帝对大臣的特殊尊号,类似的称谓还有“相父”“亚父”,在《三国演义》中,刘禅就是称诸葛亮为“相父”的,这并不代表真实的亲属关系。而孝庄文皇后未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在皇太极生前,她只是妃子,不是皇后,皇太极已有正牌皇后孝端文皇后合葬了,而且这位孝端皇后还是孝庄的姑姑。
孟森的论文定稿后,曾送给胡适审阅,胡适并不完全赞同孟森的研究,认为“皇父”恐怕具有特殊含义。在孟森之后,1947年刘文兴发表《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文,称其父刘启瑞曾在清宫档案中发现“太后下嫁诏书”,进呈给当时的皇帝溥仪了。但这仅是刘文兴口传,并无任何书面证据。总之,仍有学者相信孝庄改嫁多尔衮。
另一位被传改嫁的太后,是辽朝的萧绰,小名燕燕,17岁成为辽景宗的皇后,20岁生耶律隆绪。辽景宗去世后,11岁的耶律隆绪即位,即辽圣宗,后来萧绰被尊为承天太后。传说承天太后改嫁给权臣韩德让。

△萧绰(图/网络)
最早记载此事的是1008年出使辽朝的宋朝使臣路振,其《乘轺录》一书称,萧绰与韩德让年轻时曾有婚约,辽景宗去世后,萧绰毒死韩德让的妻子李氏,与韩德让再续前缘,并生有一子。路振还声称他见到过这个孩子,大约10多岁的样子。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龙川别志》提到,1004年宋辽议和时,承天太后和韩德让并肩坐在车上接见宋朝使臣曹利用。似乎承天太后改嫁在当时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但这些宋朝人的记载皆为望风捕影,有故意抹黑契丹人的嫌疑,并不十分可靠。已有学者考证,路振见到的孩子,实际上是韩德让的侄孙韩滌鲁,与承天太后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辽朝史料还是已经发现的韩氏家族的墓志,都记载韩德让没有子嗣。另外,1004年萧绰52岁、韩德让64岁,以如此年纪同坐一车秀恩爱、撒狗粮,似乎也不大可能。

△电视剧中萧绰和韩德让(图/网络)
也有学者指出,辽朝只有皇帝和太后可以组建自己的斡鲁朵,而韩德让是有斡鲁朵的,换句话说,韩德让享受皇帝待遇,以此作为他曾娶承天太后、成为皇帝继父的证据。实际上,韩德让生前享受的种种特殊待遇,原因都是一个,他是辽景宗去世后,萧绰孤儿寡母依赖的大臣,可以说是当时辽朝的顶梁柱。
《辽史》记载,韩德让还曾被赐姓皇族姓氏耶律,编入皇家族谱,被认为是皇室成员,而且被赐名耶律隆运,与萧绰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同为“隆”字辈。这种排辈方式,究竟是为了避嫌,还是为了辟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