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失败,不在于他缺少能力或人才,而在于他不能准确判断大局。”毛主席曾如此评价刘备。对于三国历史中,刘备作为蜀汉的奠基者,毛主席的看法一直很有深度。他不仅看到了刘备的成功之处,也敏锐地指出了刘备未能一统三国的根本原因——感情用事与主次不分。
毛主席是三国爱好者,对于其中的历史人物有着极其独到的见解。即便在逝世前,毛主席还在与人探讨三国人物的策略与得失。通过他的眼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分析他为何身边汇聚了如此多的才俊,却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刘备的才华不容小觑,尤其在识人和用人的能力上。毛主席非常欣赏刘备这一点,甚至认为这正是刘备能够从一介布衣到建立蜀汉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能够识英雄,聚贤才,他的三顾茅庐,既是传奇故事,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渴求与对能力的认可。
毛主席曾指出,刘备能够团结起地方和外来力量,这一人才政策非常值得学习。无论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还是赵云等人,他们都在刘备的麾下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毛主席在1960年与薄一波的谈话中提到,蜀汉的建立依赖于刘备成功地将地方与外来干部结合,并通过个人魅力使这些干部产生高度的凝聚力。毛主席称之为“精诚团结”。
此外,刘备深知团结群众的重要性。在延安时期,毛主席提到过刘备与孔明的“鱼水关系”,他认为刘备懂得如何将自己与部下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这也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毛主席还曾拿刘备来告诫党内的干部:“领导者如刘备,群众如孔明,必须保持密切联系,才能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毛主席深刻认识到,刘备能够保持政权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他与部下的默契配合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对下属的信任和团结,在他的一生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尽管刘备拥有强大的团结力和组织能力,他的性格缺陷也严重影响了他的一统大业。毛主席认为,刘备最大的弱点就是“感情用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刘备为关羽复仇的过程中。
毛主席在回顾刘备的历史时,尤其对“夷陵之战”进行了严厉批评。刘备因为失去关羽而愤怒不已,选择向东吴发动进攻。毛主席认为,这一决定是刘备出于个人感情的冲动,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国家大义。即使孔明、赵云等人一再劝阻,刘备依然坚持要为兄弟复仇,最终导致蜀汉军队惨败,自己也未能重振旗鼓。
“感情替代了政策”,毛主席批评刘备过于关注个人情感,未能处理好私情与公事的关系。毛主席以刘备为例,告诫党内干部:领导者必须要有远见,不能让个人情感干扰政治决策。“如果因感情而偏离了大义,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失败。”

刘备选择为关羽复仇,完全违背了战略上的大局。在那个关键时刻,尽管孔明已经为刘备制定了合理的战略方向,赵云也明确指出当前应聚焦北方的战略大义,但刘备执意要亲自带兵讨伐东吴,最终使得蜀汉一度陷入困境。毛主席曾在1949年春前往北京时,再次提起刘备的失败,并强调感情用事的危害:“刘备最后的失败正是由于放不下个人的恩怨,忽视了国家的大计。”
刘备的失败不仅仅是在于他情感冲动,更在于他无法准确地判断形势,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政治与军事局势时,他未能清晰地分清主次矛盾。

毛主席曾在1941年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对蒋介石的问题的讨论时,引用了刘备的例子。当时,党内有同志提议要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毛主席则引用了刘备的夷陵之战,警示大家处理矛盾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他认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错误地将孙刘矛盾放在了优先解决的位置,忽视了与曹操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失败。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必须区分清楚,”毛主席告诫道。在刘备的军事与政治决策中,曹刘之间的矛盾才是关键,而孙刘之间的矛盾则可以通过联盟和妥协来缓解。刘备没有看清这一点,使得他的政治大计遭遇了严重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