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康熙年轻时确实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胆识,但由于年少气盛,做事考虑不周,后来被人指摘。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次,康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吴三桂所统领的“三藩”全部都给裁了,可以说是引发了“三藩之乱”的一个原因,导致了前期的清廷军队完全地落入了下风,大清帝国更是面临着灭顶之灾。对于这一点,康熙陛下也是有责任的。第二次,则是对鳌拜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惩罚,鳌拜虽然没有造反的意思,但是他还是接受了最重的惩罚,这也让鳌拜失去了斗志,在监狱里呆了不到两个月,就死在了监狱里。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赦免了他一家的罪责,恢复了他的孙子达福的官职。此时的康熙,虽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并没有给鳌拜“平反”,而是用鳌拜的家族来补偿鳌拜。当然,之所以康熙一直没有对鳌拜一族表态,也是因为早在当年,即康熙四十一年(一七零二年),康熙下令将“智擒鳌拜”的头号大英雄,长期身居“百官之首”之位的索额图给活活饿死,算是给鳌拜一族“平反”了。康熙身为一国之君,从来不会犯任何错误,所以就算鳌拜没有犯任何错误,也一定是索额图犯了错误。同时,“九子夺嫡”之势越来越盛,朝堂上也被派系之争弄得一团糟,这让康熙很是郁闷。
到了乾隆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年),康熙更是赏了他一个一品的爵位,以示对鳌拜的歉意。而在此之前一年,即康熙51年(1712年)康熙帝“二废皇太子”之后,康熙便将反思自己少年时代所犯下的“错误”当成了当务之急。雍正乾隆对鳌拜的“平反”,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治国”目的。在雍正5年(一七二七年),雍正帝重新授予了鳌拜一品公爵的称号,这也是康熙帝想要巩固自己的权力的原因。一来是因为他已经解决了八阿哥、九阿哥等“政敌兄弟”,二来是因为他的竞争对手,三来是因为他的缘故,年羹尧和隆科多也被他降服,所以他必须要利用鳌拜的身份,来赢得更多的话语权,稳定民心。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为了讨好朝中的文武百官,尤其是“名门之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仁慈,让他们愿意为自己效力,维护自己的权力。
而在一七三一年,乾隆皇帝册封了鳌拜一家为“一等超武公”,一方面是为了褒奖鳌拜之孙达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舞朝廷与前线士兵的士气。到了1780年,乾隆再次提起了鳌拜的事情。“那一天,鳌拜仗着自己的权势,仗势欺人,勾结同伙,谋财害命,罪大恶极,很难定罪。”因此,乾隆皇帝下令,将敖拜氏的爵位和血统,重新定为一等男爵。乾隆的这一举措,自然也有其治国之道。首先,清朝的政局已经稳定下来,他必须要建立起一种“忠君爱国”的观念,所以,在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左右,他就开始编写《逆臣传》和《贰臣传》。再加上鳌拜曾经嚣张跋扈,滥用职权,乾隆也不想让他受到牵连,于是便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其次,众所周知,乾隆是出了名的敬重康熙,所以,雍正对于鳌拜的过度推崇,被认为是“指责”了康熙,而且,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也为被雍正惩罚的胤禩、胤禟“平反”,“推翻”了他的父皇,也就顺理成章了。于是,当鳌拜于康熙八年(1669年)被完全推翻之后,在康熙“松口”、雍正“跨越”加爵、乾隆再斟酌之后,其功与过,终于得到了最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