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专家王伯岳:誉称“小儿王”,他的儿科诊疗秘籍曝光

老程聊几句 2024-10-16 15:54:31

王伯岳,一个在儿科领域里闪耀着温暖光芒的名字,他用一生的医术和慈爱,赢得了“小儿王”的美誉。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位中医大师的神秘面纱,一窥他的儿科诊疗秘籍。

说起王伯岳,就不得不提他的家族。这个在四川省中江县扎根的中医世家,从他祖父王焜山开始,就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不收诊费,只收药费,对贫苦人家更是慷慨施药。这样的家风,深深影响了王伯岳。

王伯岳的父亲王朴诚,更是将这份仁心仁术发扬光大,他在儿科领域的精湛技艺,让成都的百姓们交口称赞。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王伯岳自幼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岁时,他便被送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现四川大学前身)刘洙源教授所办的私塾学习,攻习文史,奠定了坚实的古文基础。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他对经史文哲有了深入的了解,更为他日后研读中医古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伯岳的学医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执着。16岁那年,他白天在成都的“两益合”药店当学徒,学习中药的识别和炮制;晚上则攻读中医经典,聆听父亲的教诲。三年的学徒生涯,让他不仅掌握了中药的精髓,更在中医理论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师后,他又拜成都名医廖蓂阶为师,学习治疗温热病的经验。1935年,王伯岳正式获得中医师资格,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应诊生涯。到新中国成立时,他已是成都儿科界的翘楚。

1955年,随着父亲被调到中医研究院工作,王伯岳也随家人北上京城。在这里,他先在院部学术秘书处工作,1962年调到西苑医院儿科研究室,继续他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在京城的日子里,王伯岳的医术得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他治愈过无数的疑难杂症,其中有一次,他接诊了一位9岁的女童,患有当时凶险的“乙脑”。面对这一挑战,王伯岳大胆创新治疗方法,最终成功治愈了患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王伯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儿科医生,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医儿科人才,为中医儿科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诊室里,挂着“慈幼堂”三个大字的横匾,以及“开门问疾苦,闭户阅沧桑”的条幅,这正是他精擅儿科,慈爱为怀,济世救人,精益求精的象征。

王伯岳的学术思想,深受仲景学说的影响。他强调术业有专攻,理论是基础。他常说,不学好《内经》,则辨证无“法”可依;不懂得仲景学说,则治疗无“方”可循。

他还非常重视古典医著的学习,对《内经》《金匮要略》《难经》《温病条辨》《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研究很深,对诸家之说和二十六史中有关医学的资料等也无所不探。

王伯岳一生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为人直朴,刚正不阿。他无论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任何方面,皆敬职尽责,无私奉献。他一生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享誉蜀京。

他常说:“但开风气不为师”,也常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总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体会认真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早日成才,服务社会。

王伯岳的一生,是对中医儿科的不懈追求,是对医术和医德的完美诠释。他的诊疗秘籍,不仅仅是一本本书籍,更是他那颗慈爱为怀,济世救人的心。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