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职称评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职称评审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更深刻影响他们的职业前景与待遇。
然而,近年来职称评审出现了诸多乱象,从假论文到挂名专著,各类作弊行为层出不穷。
各地人社部门不断提醒注意职称评审诈骗,规范化这一过程已迫在眉睫。
国家层面的文件发布
为了整顿职称评审中的种种乱象,提升评审质素,2024年8月2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
据新华社报道,这一办法旨在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程序,打击各类违规行为。
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出台的职称评审监管文件,标志着职称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强化了职称评审的监管机制,有效避免权力下放引发的新问题。
这个《办法》提出了对个人违规行为的信用管理制度。职称评审中的失信行为将成为重要参考,影响个人的职称申报,甚至进入失信黑名单并面临法律惩戒。
对于单位违规行为,将采取提醒、约谈、暂停评审、责令整改和通报批评等多种手段,强化对评审单位的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化评审机构也被列入监管范围,假借职称评审名义进行非法活动的中介机构将由各地人社部门联手公安、市场监管和网信等部门进行依法处理。
职称评审乱象
职称评审过程中,各种弄虚作假、论文代写和专著挂名等乱象频现。
2019年,教育部曝光了4起违反教师职业准则的典型案例,其中一名东部某985大学教师因提交抄袭的论文进行职称申报而被严惩。
他不仅受到校内严重警告、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和调离教学科研岗位的处分,还被撤销了教师资格。同时,学校相关院系和部门也被追责。
2021年,江苏省公布了9起高级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所有涉事人员均受到相应处罚。
此外,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揭示了挂名专著和代发论文等乱象,一些机构明确表示,咨询和交易的主要目的是职称评审服务。
独立代出著作的费用高达2.1万元,合著每人约1万元。这些机构甚至声称可以代发核心期刊论文。
今年6月,凤凰网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职称代评的乱象虽然不完全等于造假,但却展示出评审机制存在的灰色地带。
这些代评机构要么钻评审机制的漏洞,要么与职称评委存在利益勾连。随着越来越多代评机构的倒闭,这说明评审机构的“投机”空间在减少。
各地的改革举措
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力求建立更加公正和透明的评审制度。
陕西省教育厅和人社厅联合发布了《陕西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实施细则》,明确要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必须德才兼备,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
一旦发现弄虚作假、学术不端,将撤销评审结果,且违规专家将取消资格并列入黑名单。
河南省在今年4月发布了新的职称评审通知,全面下放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审权,要求制定符合目标任务、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的职称评审标准,明确不得将出国经历、人才称号和SCI指标作为前置或限制性条件。
安徽省则在科技体制改革文件中提出,将服务企业实践及成效作为理工类教授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强化高校季度创新“赛马”工作,评审结果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据。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在今年7月31日通过了《天津市促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条例》,明确支持在高教科创园内组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评审,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对突出贡献者可以破格评审、聘任。
结论
随着全国各地对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将在公正性、透明度和科学性方面不断提升。
通过下放评审权、完善评价标准和加强监管等一系列措施,原有体制中的诸多弊端将逐步克服,新的职称评审体系将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新文件既是约束也是激励,促使他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和教学,抛弃不良风气,以真才实学争取职称晋升。
在更加规范的评审环境中,那些真正有能力的教师将有更多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
随着职称评审的科学化和透明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也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