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有人毕业即失业,有人还没毕业就手握几家公司。
这后者说的并不是前段时间因背刺打工人而爆火出圈的“王妈”,而是指近期喜提多个热搜的00后浙大学霸陈娴。
▲图源:微博
这位即将毕业于浙江大学的网红博主,在抖音拥有400多万粉丝,自嘲是“浙大笑花”,账号定位为凭借搞怪视频圈粉。
另外,据天眼查App显示,陈娴名下有3家公司,均为存续状态,包括杭州南有湫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蒹葭之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北冥有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源:天眼查APP
陈娴在上述三家公司中均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并为控股股东。其中,前两家公司成立于2023年12月,而杭州北冥有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则更早,成立于2022年1月。
#浙大百万网红陈娴已有多家公司#的消息冲上热搜后,陈娴专门回应了这三家公司名字的来源,并表示它们分别主营不同的业务,“南有湫雨”主要负责短视频内容,“蒹葭之什”主要负责直播,“北冥有椿”则是负责线下活动。
尚未毕业便坐拥三家公司,对此陈娴表示,“我只是注册了,但是还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业,属于起步阶段。”
树大招风,人为名高。
00后浙大学历、手握3家公司、坐拥百万粉丝,这些标签堆叠在一起,足以打开了人们对其财富创造力的想象空间,以至于有网传消息称陈娴月入千万。
在陈娴最近发布的视频下方,有一条高赞评论,“当其他同学还在忙着找工作、考研时,陈娴已经获得财务自由,余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每个人对财务自由的定义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陈娴是否已经获得财务自由,这个只有她本人可以界定。
但对于月入千万的说法,陈娴予以了否定:“肯定是没有这么多的。”
不过她也坦言:“相对来说,(做博主)比上班打工的收入可观一些。但是同时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数据不够好时,可能就会颗粒无收。”
4年前,出生于2001年的陈娴以679的高分考入了浙江大学。头顶学霸光环的陈娴,其实在高中时期就对短视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当时想报考传媒专业,但无奈被家人百般劝阻,最后选择了热门的金融学。可这并没有浇灭她做短视频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陈娴便开启了自己的短视频创作之路,以拍摄搞笑内容为主。除此之外,她还在大二期间报名参加了热门综艺《最强大脑》第九季,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创造素材。在节目中,虽然她最终只取得了初赛第7的成绩,但已经让她小有名气了。
▲图源:微博经过4年时间,陈娴积累了400多万粉丝,这是陈娴自己都没有预想到的。对于之所以能火这个问题,陈娴也有她自己的剖析,认为是运气、平台支持、时代机遇等种种因素附加的结果,另一方面就是带着学霸光环拍搞笑视频的特殊性。诚然,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尝试的拥挤的自媒体赛道,要么有另类独特的人设标签,要么内容足够出彩(或奇葩,被平台选中),要么就是舍得砸钱搞流量,否则在“人才辈出”的短视频平台拥有立足之地谈何容易。很幸运的是,陈娴在这个网红如过江之鲫的互联网世界里闯出来了,她靠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再藉着时代的机遇出名了。与此同时,跟所有网红成名之后都会经历被审视的阶段一样,如今陈娴便迎来了被众人“审判”的黑暗时光。以前面对的是来自小圈子范围内的质疑和不理解,如家人、亲朋好友、同学;如今陈娴需要面对的是来自整个社会层面的拷问,再次引爆了网友关于“学霸能不能当网红”话题的讨论。▲图源:微博@中国新闻周刊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陈娴引用尼采的这一句话做出了回答。她还认为,“考上浙大是对我本身能力一种肯定,它不该成为我的枷锁,它扩大我的选择,而不应限制我只能选择那种所谓有学历门槛的才能做的事。当然我也理解,一些人希望顶尖院校的学生从事更加高端的工作。”其实这种架在高学历人群上的“传统”想法,何尝不是另一种道德绑架呢。长衫披在自己身上,想脱便脱了吧,毕竟冷暖自知。再说,脱下的长衫也不是没有机会再穿上,主动权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社会的悠悠众口之中。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指点他人的人生,因为能决定怎么活的,能对自己人生负责任的,只有当事人本人。所以,学霸到底能不能当网红,这取决于学霸自己想不想当网红。至于要当一个什么样的网红,就得看学霸自身的修成如何了。这里要引出围绕在陈娴身上最大的一点质疑,那就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拍搞笑视频,是否属于浪费教育资源了?还有人认为,陈娴拍的短视频不好笑且越来越尬,视频质量越来越低。有网友甚至以“王妈”为正面例子,希望陈娴能在内容创作上有所改进。对于网友指出的问题和给出的建议,陈娴也虚心地回应道,“我目前做得确实还远远很不够,需要反思,大家的建议我会虚心听取的!”▲图源:微博@最强大脑陈娴拥有更高的学历,意味着会面临来自社会更高的要求与评判标准。这个世界还是相对公平的。最后谈谈这件事最大的争议之处,关键落在“网红”二字上。学霸跟网红,这两个名词似乎有着云泥之别,一个是受众人仰望的群体,一个看似是走过路过谁都能唾弃一番的群体。这两个身份碰撞在一起,无疑颠覆了人们的一般认知,争议随之而来。近些年来,也不是没涌现过一批知名的学霸网红,他们用来自学术圈的知识魔法,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唤醒了众多渴望养分滋润的灵魂。“法外狂徒张三”缔造者罗翔,用沙雕案例进行普法,推开了枯燥的法律世界的另一堵墙;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袁岚峰,带网友走近量子力学,开启了科普界的大门;B站数码区顶流“何同学”,用接地气且浪漫的何式风格,讲述着原本晦涩难懂的科技故事……以上都是正向积极的例子,当然也不乏一些反面教材,如顶着“清华博士”头衔,借助AI名头搞培训、割韭菜的李一舟;直播间被举报虚假宣传而翻车的“北大寒门贵子”刘媛媛……经历赋予的身份,始终是最外在表面的一层标签,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要太过于执着于过往,而要看他们当下具体做了些什么。就如有些网友说的,“只要是合法合规赚钱,也不寒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