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催热军火贸易美国军工企业乘势收割

星雪聊武器 2024-06-01 05:36:03

当前,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升级,各类先进武器装备都成为了全球军贸市场的明星产品。尤其是被称为“杀手锏“的海马斯火箭炮,凭借其出色的战场表现,订单量已经突破1000门大关,成为军工巨头们热捧的“肥羊“。令人唏嘘的是,这些战火推动的军火生意背后,隐藏着美国军工企业的种种商业算计。

如今,美国军工厂正加班加点生产海马斯火箭炮,预计年交付量将达96门。但出乎意料的是,并非所有的订单都来自美国本土。波兰的500门订单、中国台湾的采购需求,以及美军内部的700门订单,无一例外都源自俄乌冲突的此消彼长。用数据来说明,这场战争对美国军工来说,无疑是一场丰收的季节。

不过,若仔细分析,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这番做法恐怕并非出于对乌克兰的真挚援助,而更多源自于对利润的极度追求。事实上,他们已经算清楚了这笔账:如果生产在国内,海马斯火箭弹的单价平均要15万美元;但如果转移到韩国生产,单价则会大幅降至3万美元,利润空间直接暴涨了5倍。面对如此丰厚的利润空间,美国军工企业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将生产线转移到海外。

这或许能让人更好地理解,为何在号召“工业回流“的同时,美国军工复合体依然执着地想把产线转移到国外的原因了。一方面是为了填补战争需求带来的暴利空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持本土生产线的“火种“,好让其在必要时刻不至于中断。这无疑是典型的“唯利是图“行为,完全掩盖了所谓的“国家利益“。

然而,即便是如此,海马斯火箭炮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也着实不错。这款先进的打击武器系统,以其优秀的性能在乌克兰大放异彩。但问题在于,它的使用效果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

从技术层面来看,海马斯火箭炮本身就是一款相当先进的武器系统,它的定位本来就是美军快速反应部队的旅级支援火力。而乌克兰军方使用海马斯的目的,恰恰与美军原定的战术打击概念不太一致。美军要求的是机动部署、快速打击,而乌克兰军队则将其当作“杀手锏“,导致了使用效果的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虽然 generous,但也存在一些保留。以M1坦克为例,给的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老款M1A1升级版,远不如美军现役的M1A2 SEP型号。究其原因,无非是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乌克兰军队完全掌握最尖端的军事技术,毕竟这关系到未来的地缘博弈。

可以说,俄乌战争无疑刺激了西方军工企业的兴奋神经,美国军工复合体也乘势而上,充分利用这场冲突带来的暴利机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出于对利润的极度追逐,而非对乌克兰人民的真挚援助。这种赤裸裸的商业算计,恰恰暴露了战争背后那些隐秘的权力纠葛与利益交织。

0 阅读:14

星雪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