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卢骆”名重一时,被人合称为“初唐四杰”,而在这四人中,骆宾王排位最后。一般搞排位,大多是按两个标准,一是成就大小,而是出生先后。但骆宾王排位最后,却既不是因为水平最低,也非因为他年龄最小,相反,他反而是最大的哪个。骆宾王的出生年,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有说他生于公元619年,又说是627年,还有说630年,甚至640年的,单是这几种说法就相差了二十多岁。所以除了大约生于公元635年的卢照邻,肯定年龄都比他小。就算卢照邻,年龄也大概率小于他。
骆宾王是个神童,这是大多数中国都知道的,证据就是长年入选小学教材的那首诗《咏鹅》。据说写这首诗时,骆宾王只有七岁。七岁的孩子,却创作了一首传颂千古的诗,怎能不说是神童呢。其实神童也并不是随意便能成就的,方仲永那样不学而能的人只能是文学的夸张。即使是方仲永,不再学习之后,不是也“泯然众人矣”了吗。而骆宾王能成为神童,后来又文名远播,除了他个人的天赋,不能不说,和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骆家或许并不是名门望族,但也称得起书礼传家,簪缨不绝。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也是一个知识渊博、崇尚节义的人。他对儿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从骆宾王的名和字就能看出。骆宾王,字观光,当然不是旅游观光,他的这个名和字来自于《易经》第二十卦“观”卦的爻词,“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就是,瞻仰一个国家的光辉,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宾客和辅佐。这可以看出,骆履元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为辅佐君王的高官。有期望,就有措施,他对儿子的教育时刻不敢轻忽。骆履元任博昌(今山东省博兴县)县令多年,他把儿子带在身边,骆宾王也没有辜负父亲,勤奋刻苦,博览群书,逐渐成长为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子。
但骆宾王的父亲没有看到儿子的成人,便突然病逝于任上。当时的骆宾王可能只有十岁左右,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家庭的负担瞬间压了下来,他稚嫩的肩膀怎能能够承担得起来。父亲死后,骆宾王在博山贫困无法久住,又来到兖州瑕丘县。这一时期的骆宾王落魄贫困,尝尽了生活的苦。约二十岁时,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唐朝的科举考试不完善,营私舞弊很是普遍,像王维不也是靠巴结权贵才得重状元吗,当时的科举重门第,看出身,像骆宾王这样并非出自大家族,又无财无势无靠山的落魄书生,岂是那样容易考中。结果几次参考,自然都名落孙山后了。
大约在显庆三年(658)骆宾王做了道王李元庆的府属,有一次受命要陈述自己的才能,骆宾王认为这不就是人前炫耀吗,感到很羞耻,因此坚决拒绝。麟德元年(664)道王薨后,离开了王府。约于乾封元年(666),应举及第,拜为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但不久,他又因事被贬。咸亨元年(670),骆宾王离开京城,应募从军,前往西域。他沿秦川西行,穿玉门关,抵轮台,出天山。这次出行,西域的河流、峡谷、高原、平川、湿地、沙漠、戈壁等地形地貌皆入眼中,干戈、铁骑、烽火、孤城、将士流进心底。自然而然,他就成为了一名边塞诗人。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流派,但其实大多数的边塞诗诗人并没有去过边塞,他们的诗歌多出于想象,比如于骆宾王同时代的杨炯以边塞诗著称,虽然他在诗中高喊“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但他从未真正从军出塞。来到边塞的骆宾王,无意中成为了第一个真正出塞入塞,从军征战的著名诗人,虽说他不以边塞诗著称。咸亨元年到三年,骆宾王在西域三年时间,所创作的边塞诗还现存有十余首,这一段经历为为他的人生涂抹了一种别样的色彩。
咸亨三年(672),骆宾王被调往姚州平叛蒙俭的叛乱,为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僚,在前线所发露布大多都是出自骆宾王之手。公务之暇,他游览名胜,可以说是这是他人生中较轻松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还和“初唐四杰”的另一位卢照邻相识,并诗酒唱和。但两人的交往,却因一个女人生了误会。当时卢照邻与一郭姓女子相恋,并约定了婚嫁。卢照邻返回长安后,女子为卢照邻生了一子,但不幸夭折,她日日盼望卢照邻,可是却再也没有了卢照邻的音信。有侠义之风的骆宾王听到卢照邻的始乱终弃,极其气愤,写下著名的长篇歌行体诗歌《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骆宾王不知道的是,并不是卢照邻始乱终弃,而是卢得了恶疾,实在无法履约了。卢照邻也并没有忘了郭姓女子,直到人生最后的阶段,还在诗里回忆:“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
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不久,骆宾王又从长安主簿任上,提拔为御史台侍御史。侍御史的职责是“纠举百僚,推鞠狱讼”,而骆宾王品行端正,在任上,他做到了不惧权贵,廉洁奉公。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得罪了权贵。再加上他多次上书讽奏时政,触怒了武则天,又遭人诬陷,以贪赃罪入狱。在狱中,骆宾王创作了著名《在狱咏蝉》,借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寓己,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表达了他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调露元年(679年)秋,骆宾王遇赦被释。冬,又奔赴幽燕一带,投身于军幕,决心报效国家。第二年出任小小的八品临海县丞。来到这里,他的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并没有改变,他为民请命,兴利除弊,人民尊敬他,让他又有了个骆临海的称呼。
任临海县丞四年后,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改元文明。九月,李勣之孙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后,骆宾王毅然加入其幕府,担任艺文令,负责军中文书的起草。他撰写了名烁古今的檄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也称《讨武曌檄》以犀利的文笔,痛斥武则天篡位之罪,历数其种种暴行,揭露其伪善面目,呼吁天下英杰共襄义举,恢复李唐正统。文章气势磅礴,言辞激昂,文采飞扬,展现了骆宾王卓越的文学才华与坚定的政治立场。此檄文一出,震动朝野,甚至传说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亦不禁为之动容,询问:“是何人手笔?”,并说“宰相安得失此人?”
徐敬业起兵看似轰轰烈烈,但对武则天来说,实则不堪一击。由于李敬业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战略决策失误,加之武则天迅速调集大军镇压,短短两个月后,起义即告失败。关于骆宾王的结局,史书记载不一,有说他在乱军中战死,有说他逃亡后出家为僧,也有说他被捕后遇赦,晚年隐居江南,但均无确证。无论何种结局,骆宾王参与反武起义,以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其壮烈之举成为他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章。而有关他命运结局的传说,也无一不在诉说着人们对于这位才子命运的深深惋惜与无尽想象。
徐敬业起兵仅数月便告失败,骆宾王随之陷入困境。关于他的最终归宿,历史上有多种说法,留下了诸多谜团。一说他在乱军中被杀;一说他逃亡后出家为僧,晚年隐居于灵隐寺;还有传说他流亡海外。尽管具体结局难以确证,但这些传说无一不在诉说着人们对于这位才子命运的深深惋惜与无尽想象。
有关骆宾王的结局,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据说骆宾王在起事失败后,为了躲避追捕,便隐姓埋名,出家为僧,藏身杭州灵隐寺。初唐另一位知名诗人宋之问,遇赦回京途中,特意前往灵隐寺游览。抵达灵隐寺后,他沉浸于寺周秀美的山水景色之中。当夜幕降临,月色皎洁,宋之问漫步寺内,思绪飘荡,诗兴大发,当吟到“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这两句,接下来却一时难以续成。正当宋之问陷入苦思之际,一位不知名老僧随口吟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诗视野开阔,气象万千,生动展现了灵隐寺依山傍海、江潮拍岸的壮美景象,与宋之问的前两句诗完美衔接,使得整首诗意境豁然开朗。宋之问深为老僧的才情所折服,第二天再去寻找时,却已不见其踪影,后来才知道,那位老僧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宋之问品德恶劣,可划入“最让人恶心的诗人”行列,可是他又才华横溢,诗歌水平很高,对律诗的定型有很大贡献。他的这首诗,其他句子一般,而“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则鹤立鸡群,可称名句。或许是宋之问人品太差,人们不愿把这样的好句子划给他,便编撰了这样的故事。骆宾王人品高尚,名句送给他,才是人们发自内心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