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贯穿一切人类有意识性的活动,辩证主要为了证伪真理或证明逻辑的边界感,而逻辑与辩证都是具有先验前提的。先验前提往往是来自公理性的共识,具有不证自明性。换言之人类的认知是具有局限性的。
比如三角形3个角的总和等于180°,但你无法列举出所有的三角形来一一求证,该命题的三角形存在的前提是处于同一平面上,平面即是先验前提,三条边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即是公理性。换言之,公理性的三条边构成的叫做三角形,在同一平面的前提下,3个角之和等于180°。反推之,在非同一平面下,将可能大于或小于180°。由于思维的局限性,难以理解其余2种情况,或说加上其余2种情况后定理就变成了非定理,而非定理并无规律可循,对人文的几何认知没有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人类的所有公理定理等认知都是建立在有前提条件下的局限性思维,以该局限性规律尝试去感知世界、尝试去解释道德法律人文知识等框架的合理性和哲理性、去限定人类的一切标准化行为…以求获得共识性的价值观,其主要社会意义在于稳定阶层与资源分配。
而这种自缠自缚的方式无异于把万能的上帝钉在十字架上难以让人扫相破执。故说“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
局限边界思维是不足以描述自然本体的,佛道无边,是不可言说的。这种认知的边界感对智者来说是分明的,分明之外亦有不明之明。而众生唯自渡,方能洞破迷津。
一根筋就是执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求取真经
一根筋,五花八门,
可见人类的所有公理定理等认知都是建立在有前提条件下的局限性思维。这叫边界思维,是为了简化问题,其实这种思维也有优点,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边界。不然这个计算量很大。这个合适的边界就看你对世界本质的了解,是否能抓住关键的,主要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