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有一条鸳鸯江,苏轼途经梧州时曾在此泛舟,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我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
假如苏轼生活在今天,他会参加马拉松吗?
我敢打赌,一定会的!而且风雨无阻,穿着草鞋也能PB。竹杖芒鞋,跑赢碳板!
老夫聊发跑马狂
苏轼一生豁达开朗,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从“老夫聊发少年狂”到“竹杖芒鞋轻胜马”,他的诗词中洋溢着对自由与挑战的渴望,这与马拉松精神高度契合。
美食家也爱跑马
作为“东坡肉”的发明者,苏轼深知美食与运动的平衡之道。他可能会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跑个马拉松。”最爱赛道补给站,宁可少跑十公里,绝不错过一个补给。
网红顶流 社交达人
苏轼交友广泛,马拉松作为当代重要社交活动,必会成为他与各界人士交流的新平台。他会在赛道上偶遇各种达人:喝酒的李白,写歌的李延年,弹琴的伯牙,还有写书法的王羲之,钓鱼的姜太公.....
逆境中的奔跑者
从黄州到儋州,苏轼一生都在“奔跑”——在政治逆境中保持精神自由,马拉松恰是这种精神的现代体现。
总之,若东坡真在今世,必是马拉松常客。他会在比赛中发现诗意,在奔跑中感悟人生,完赛后写下游记,并与跑友分享美食。马拉松于他,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行万里路”,另一种表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假如苏轼写马拉松赛记,他会怎么写?
《南行小记·梧州跑马》
乙巳年三月十六,余客居梧州。闻城中有半程马拉松之戏,凡二十一里许。城中士女皆踊跃,余亦童心大发,欣然报名。
是日寅卯之交,江雾未散,已有两万余人聚于起点。着短衫短裤,号码布书“东坡居士”四字,甚是有趣。起跑枪响,众人如脱兔,余随大流,缓步前行。
初跑时,筋骨未舒,颇觉吃力。忽忆黄州时垦荒之劳,此不过儿戏耳,遂心安。过鸳鸯江,见两岸青山相对出,江水澄碧,不禁慢下脚步。旁有跑者呼:“老先生,拍照否?”
余笑而允之,遂于桥上留影一张。
至十里处,腹中雷鸣。幸路边有补给站,取龟苓膏一碗,爽滑无比。志愿者小童问:“您可是课本上的苏东坡?”
余大笑:“正是老夫,今日特来与尔等少年竞足力!”
十五里后,腿如灌铅,大雨如注。忽闻岸边有人吟余旧作:“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精神为之一振,复又加速。最后三里,竟超越不少青年,终点在望,全力冲刺。
计时器定格:两时三刻。虽不及专业跑者,然以六十老躯完赛,亦足自慰。领奖牌一枚,沉甸甸的,刻有骑楼城图案,甚美。
赛后,组委会邀余题词。余挥毫书:“不辞长作岭南人,更爱梧州马拉松。”
众人喝彩。有记者问感受,余答:“此赛有三乐:一乐山水之美,二乐人心之热,三乐老腿尚能饭也!”
傍晚,与结识之跑友共饮冰泉豆浆,啖纸包鸡,谈笑风生。众人问明日可还跑,余曰:“跑!何不跑?明日且绕白云山慢跑十圈!”
是夜,腿酸难眠,然心中畅快,作《南歌子》一首:
老去身犹健,春来兴更长。
梧州城里赛跑忙。笑看少年追不上老郎。
山水供诗眼,风烟入醉乡。
岭南佳处是吾乡。更有一江碧水绕城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