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万百姓盼毛主席给董存瑞题词,主席没题,但他的解释让国人泪目

漫步心灵田野 2025-02-14 17:02:12

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理论家,毛主席一生之中的文学成就也是成果颇丰。

其中,毛主席为曾经给我们党和国家做出卓出贡献的先辈们的题词,更是十分丰富且脍炙人口。

不过,尽管毛主席的亲笔题词非常丰硕,但却没有一句是随意为之。

在这件事上,毛主席有着独到的考虑与分寸,从来不会只因某地政府或人民的请愿挥毫泼墨,毛主席的每一次题词都是由国家或是民族的宏观大义着眼的。

1956年冬,战斗烈士董存瑞的陵园所在地河北隆化县政府,正计划着要将董存瑞烈士的陵园扩建,让更多的人缅怀,也为了让董存瑞在地下能够感受到新中国的崭新面貌与强大。

为了祭奠这位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甘愿奉献自己生命的先烈,隆化县的22万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联名上书请求毛主席为董存瑞烈士题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带着22万百姓恳切希望的负责人,带回的却是毛主席婉拒的消息。

当22万百姓听到这则消息时,顿时有一种信仰崩塌之感,不过当听到来人所转述的毛主席对于此事的考究时,不禁又纷纷感叹主席之英明。

那么,人民领袖毛主席会拒绝22万百姓的请愿,没有给烈士董存瑞题词,这其中究竟有何考虑?

全面反攻之战略准备——隆化攻坚

1948年,在我军战士英勇奋战与全国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下,内部派系林立、腐朽成风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我军即将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毛泽东根据对当时时局的掌控与分析,决定在我军实力最为雄厚的东北地区打响全面反攻的第一战。

在毛泽东的预想下,在东北发起的反攻战役,不仅要大胜,更要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歼灭战。

但是,在发起这场以全歼国民党东北守军的辽沈战役之前,还有着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准备——切断中原地区国民党军与东北地区的战略联络。

为此,毛泽东提出,要将冀察辽地区的根据地连成一片,实现对东北地区国民党军的分割围困,将华北地区的傅作义挡在关内使其无法在辽沈战役打响时东进支援。

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河北的隆化县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隆化县虽然只是一个县城,但因为其坐落于察哈尔省与热河省交界,更是热河省省会承德的北部门户,所以战略位置与战略意义尤为重要。

解放隆化县,便意味着将察东与热西两处根据地打通,热河省会承德将再无险可守,整个热河省的解放便已基本掌握在了我军手中,并且为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提供战略支持与阻敌保障。

为了实现这于国民党军“釜底抽薪”般的战略构思,我军早在1947年5月就已经向隆化县发起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进攻。

但是,由于我军炮火装备稍差,此前也没有丰富的攻坚险城的经验,导致第一次解放隆化的战斗未能如期攻克。

1948年5月,随着东北野战军对于关外地区国民党军的分割围堵逐渐成型,辽沈战役已经箭在弦上。

为了了却辽沈战役的后顾之忧,全心全力地打赢这场大歼灭战,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受命向隆化发起攻坚战。

隆化之重要,对于国民党守军来说同样心知肚明。在1946年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以来,隆化的国民党守军便加大力度修筑防御工事,在隆化外围的苔山与进出要道隆化中学布置了超过40个碉堡群,据险而守。

5月1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由朝阳地区西进,及至18日,我军已经将隆化全面包围。

为了给11纵队发起的隆化攻坚战提供保障,我军独立第6师抵达高寺台布防,以阻击承德派往驰援隆化的国民党军。

只是,尽管准备万全,在隆化40余座碉堡的强力阻击下,我军的进攻效果甚微。

为了一举拿下隆化,第11纵队召开总攻动员大会。此次进攻隆化,重中之重便是炸毁敌人的最大依仗——碉堡。

这场对未来战场走势有着翘板之意义攻坚战,其中最重要的战斗——炸毁敌军碉堡的重任,交由了一个年仅19岁的小战士负责,这便是董存瑞。

为了新中国,前进

彼时的董存瑞,虽然才成年不久,但是却已经在部队中历经了3年之久的战场洗礼。

自16岁参加八路军以来,董存瑞已经参加大小战斗十余次,立过大小功勋7次,荣获荣誉奖章4枚,其中包括一枚“毛泽东奖章”。

所以,别看董存瑞虽然年轻,但是若论战斗经验,在11纵队却是鲜有可匹敌者。

当听到上级任命自己为爆破组组长,负责炸毁隆化中学守军赖以为生的碉堡时,董存瑞当即起身掷地有声地保证道:“此次进攻隆化,我将一直坚守在前线,即便身死也保证完成任务!”

但是谁也没想到,董存瑞竟一语成箴,最终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1948年5月25日,天空仍旧沉浸在光明前的寂静,随着一声嘹亮的冲锋号角响起,11纵队发起了隆化攻坚战的总攻。

为了给董存瑞等炸毁敌军碉堡的战士提供掩护和时机,战斗一打响,我军的炮火便及其猛烈,吸引住了敌军的绝大部分注意。

战斗初期进展很顺利,隆化的两处碉堡重地之一苔山,被11纵队31师在炮兵的掩护下,用了不到半个多小时便抢占了苔山制高点。

但是董存瑞等人负责的隆化中学,却是遭遇了顽强的抵抗。

因为不同于苔山有天险可依,隆化中学的碉堡数量要高于苔山,这也意味着想要攻占隆化中学,所付出的代价要更高一些。

好在董存瑞所带领的爆破组悍不畏死,在战斗开始后的短时间内,便接连炸毁了敌军将近10座炮楼、碉堡。

就在董存瑞所在的6连以为成功打开了隆化中学的一个缺口,将由此攻入城内时,意外发生了。

当6连的战士迅速聚集,从董存瑞等人炸毁的那一处向城内涌去时,却突然听到了一阵急促的机关枪声,随即便有10余名战士应声倒地。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是心头一惊,在看到奔在最前方战友倒在血泊中后,一股愤怒更是冲上6连每个人的心头。

当我军战士找好掩体,顺着那急促的枪声寻去时,才发现在中学毫不起眼的东北角还有着一座暗堡。

但是,由于那种暗堡位置隐蔽并坐落于桥上,且四周防御森严,爆破组接连派出的3个人都还未抵达暗堡附近便已壮烈牺牲。

看到战友接连倒下,身为组长的董存瑞心如刀绞,他不止一次地向连长请示要亲自前往。

但6连连长知道董存瑞已经非常疲惫,并且身高受限,恐怕难以将炸药包安放在暗堡的桥身。

但眼见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在敌军的枪下,而自己却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董存瑞更是心痛如割。

他高声大喊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哪,连长,为了新中国就让我去吧!”连长知道董存瑞舍己为人的品质与倔强的性格,最终只能同意。

得到许可后,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和另一名爆破组战友郅顺义一起,朝着火力猛烈的暗堡冲去。

在两人的默契配合与连队战友的火力掩护下,两人成功穿过暗堡外围防线的铁丝网,进入暗堡的近前。

面对着敌军的猛烈火力,为了留存最后一条退路,董存瑞两人决定由郅顺义在隐蔽之处用手榴弹为董存瑞掩护,如果董存瑞不幸在未抵达暗堡桥下时牺牲,郅顺义再找寻机会完成炸毁暗堡的任务。

在距离暗堡桥下的一段空旷地带,是最为险峻的地方,但董存瑞没有丝毫恐惧与害怕,奋不顾身地向着桥下冲去。

就在董存瑞即将抵达桥下的那一道深沟时,却因左腿中弹而栽倒在了距离胜利仅仅数步之遥的地方。

正当所有人面色一紧时,董存瑞却用极快地速度翻入了桥下的沟壑。

眼见着暗堡即将化为灰烬,郅顺义等6连的战友都是面露喜色,但不曾想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因为暗堡距离地面很高,董存瑞的身高又不算很高,无法将炸药包固定在暗堡底座。

就在董存瑞苦思之际,嘹亮的冲锋号再度响起,董存瑞心想当是大部队来援,发起了对隆化中学的总攻。

为了不让更多的战友倒在这座暗堡机枪的枪口下,董存瑞毅然拉开了炸药包的导火索将其用双手举过头顶。

见到这一幕,众多战士尽皆动容,眼泪止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

距离董存瑞最近的郅顺义,清晰地听到了董存瑞的两声呼喊,一是“为了新中国,冲啊!”二是声嘶力竭地提醒着想要前去帮忙的自己“卧倒、快卧倒”!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董存瑞没有悔恨与恐惧,而是一脸的坚毅与从容,唯一心中所执念的,就是希望战友郅顺义不要来到自己跟前,要好好活下去。

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6连以及11纵队打开了隆化县的正面缺口,这场在毛泽东战略构思下尤为重要的攻坚战以我军烈士董存瑞的大无畏精神敲开了胜利之门。

舍身为国者,必将永垂不朽

新中国建立后,董存瑞被党和人民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隆化县更是为了纪念他而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

1956年冬,隆化县委准备扩建董存瑞烈士陵园,在县委的带动下,全县22万人民联名请愿,希望毛主席为这位为了新中国而奉献自己生命的战斗英雄题词。

只是令人意外的是,担任此次重大责任的隆化县委工作人员冀兴坡五次赴京请愿得到的却是毛主席婉拒的消息。

正当隆化县的百姓垂头顿气时,冀兴坡又道:

“虽然毛主席没答应,却是让朱德总司令为我们的英雄题词嘞!”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这是朱德总司令亲笔为董存瑞烈士所题的词,而对于人民“为何给刘胡兰题词两次,却没给董存瑞题”的疑问。

毛主席是这样考虑的:刘胡兰与董存瑞,都是我们的英雄,但刘胡兰是群众而董存瑞是一名英勇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自然是得到全军总司令的题词才更为妥当。

对于董存瑞的身后事,党和国家没有辜负这位为国捐躯的烈士。

作为董存瑞的上司,曾任东北野战军11纵队政委的陈仁麒将军,在结束战争后,第一时间便赶至了董存瑞的家乡,慰问董存瑞的父母董全忠、孙珍夫妇。

陈仁麒将军

此后数十年,一直到陈仁麒将军1994年与世长辞,也一直与董家人保持着联系,期间陈仁麒将军还个人资助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念完了大学。

甚至在临终前的遗愿,都是要让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赶到后才为其举行追悼会。

写在最后

让人欣慰的是,董存瑞的外甥艾冬,因为受舅舅一心为国的大无畏精神影响,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公安干警的一员。

由于母亲经常嘱咐自己要向舅舅董存瑞学习,而其本身也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生的行事准则,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便一直躬身竭力。

2020年初,因为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一级警督警衔的艾冬被任命为12345接诉即办的负责人。

因为每日关于疫情的电话派单繁多,所以艾冬甚至在单位附近临时租了个小房子,一天24小时都守在工作前线。

多日的高负荷工作,让艾冬的身体每况愈下。然而,即便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预警,但面对同事和领导希望他休息休息的关心,艾冬却总是说:

“12345接诉即办需要我,群众需要我。”

因而不肯休息哪怕一天。

2020年1月15日早上,艾冬如往常一样,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向工作岗位赶去。却不曾想意外就此发生,艾冬才刚出门,便顿感身体不适,随即便晕倒在了街道上。

2月22日,因急性脑出血而在医院抢救了数日的艾冬,最终没能再回到他始终坚持的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

艾冬的英勇事迹,是对舅舅董存瑞为国为民的精神传承。而其舅甥两代人,所为我们呈现的奉献精神,更是我中华民族所永远歌颂铭记的英雄楷模。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