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霸从高楼上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
他叫林嘉文。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16岁时,他已经出版了两部历史书籍,也被业界视为史学界的“后起之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之骄子”。他为何选择在高考前100天跳楼呢?而林嘉文又有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经历呢?

从小,林嘉文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写书的计划其实从林嘉雯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当时还在读初中的林嘉文,对历史的研究已经超过了很多成年人。
值得一提的是,林嘉文还为写书做了很多充分的准备。他把书房装修成了一个微型“历史博物馆”,里面摆满了他收集的各种史料。
当林嘉文的父母知道儿子在写书时,也感到非常惊讶。毕竟,这时候的林嘉文才15岁。

一个15岁还在上初中的孩子能写出什么样的书?所以,父母对林嘉文写书这件事一直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然而,当林嘉文的父亲看到儿子写的稿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之后,林嘉文的父亲再三考虑,最终决定联系出版社,出版林嘉文的书。
因为当他看到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时,林嘉文的父亲就明白了,只要这本书一出版,林嘉文的百分百会在史学界扬名立万。
事情正如林嘉文父亲所料的那样发展。刚刚步入高中的林嘉文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当道家统治中国》。

这是一部基于中国道家文化和中国历史背景相结合的作品。在书中,林嘉文描绘出了他对中国道教的看法。
可以说,林嘉文的书一经出版,就在史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书中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和对历史学术的深刻研究,不禁让读过的人纷纷点赞。

然而,当时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本书是一个高中生写的。因为这本书是林嘉文自费出版的,他不想在此时公开自己的身份博取关注,毕竟自己还是一名高中生。
直到一年后,林嘉文再次以出众的才华震惊史学界。他出版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本书《忧乐为天下》。

这本书出版后,林嘉文做出了和之前不一样的选择。此时,他打算向读者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并且和读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林嘉文的身份一经披露,历史专家就称赞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天才”。就连林嘉雯的高中历史老师也表示,教这样的学生会感到压力很大。

林嘉文一夜之间成名,他所在的高中甚至还专门为林嘉文安排了一场关于新书的座谈会。
在这次座谈会上,林嘉文还接触到了著名历史学教授李裕民,与业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们在一起时,年仅16岁的林嘉文不仅没有怯场,还与李裕民教授侃侃而谈。
在两人的交谈中,李裕民教授不禁感慨道,林嘉文是他见过的最年轻的历史学术研究者,这样的天才,未来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不过,对于年仅16岁的林嘉文来说,年纪轻轻就成名,带来更多的是孤独。接连出版两部历史著作后,林嘉文火了很长时间。
只有16岁的林嘉文本来应该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有着正常的校园生活。但他的成名而引发了各种声音接憧而至。
在媒体的过度渲染下,林嘉文一下子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是出于“好心”的捧杀,有的是出于嫉妒而扼杀,各种各样的态度让林嘉文感到不适。

除了网络上一些网友对林嘉文的热议,他在生活中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随着名气的不断扩大,林嘉文在校园里开始变得孤独起来。
身边的同学都觉得自己和林嘉文没有共同话题,于是林嘉文和同学们开始渐行渐远,这样的情况也让林嘉文越来越焦虑。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林嘉文从未想过刻意炫耀自己,但在他身上天才的光环依然闪耀,不免让周围的人对他产生疏离感。
虽然天才之路注定是孤独的,但对于年仅16岁的林嘉文来说,这是十分残酷的。此时的他,本该在享受青春的美好时光,却承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压力。

或许正是在多重压力下,本该生活在阳光下的林嘉文患上了抑郁症。
年仅16岁的林嘉文对突如其来的成名感到不知所措,因为在他心目中,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一个纯粹的历史研究者。
然而,当林嘉文看到媒体把自己塑造成“天才少年”时,却让他看不清真实的自己,甚至无法在自己热爱的历史中感到快乐。
在日常的恐惧和焦虑下,林嘉文患上了抑郁症。他开始变得焦虑,怀疑自己,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在一开始的时候,林嘉文身边的人都以为他高考压力太大。但渐渐地,父母发现林嘉文有些不对劲。一番沟通后,他们发现林嘉文可能抑郁了。
于是,父母带着林嘉文去看心理医生。林嘉文对此也非常配合。他不仅积极与医生沟通,还按时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虽然接受了相关的心理治疗,但是林嘉文仍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不断质疑自己多年来的决定是否正确,自己的努力是否真的有用。

可以说,抑郁症让这个年少成名的少年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灿烂阳光。而林嘉文的生活也因为抑郁症而变得黯淡无光。即使他读过很多书,但最终还是没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林嘉文选择从高楼上跳下去,结束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
而林嘉文的遗书,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件东西。在林嘉文的遗书中,他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清楚自己未来的日子,并且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林嘉文写下的这一段话发人深省。事实上,抑郁症的症状已经侵蚀了他的内心,让他不仅失去了对未来的期待,还失去了肉身的躯壳。
而林嘉文的离世也让很多人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林嘉文的智慧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
如果林嘉文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也许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怀疑,也许他就能平静地度过一生。
林嘉文的离世,让无数人对此感到惋惜,那么林嘉文到底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

1998年,林嘉文出生在西安一个充满知识氛围的家庭。他的父亲在法学院工作,家里很多人都是当地的知名的老师。
可以说,在这种书香门第的环境中长大的林嘉文,从小就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面。

当同龄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时,林嘉文已经拿起一本历史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此外,小时候的林嘉文就表现出了性格中沉闷而又聪明的一面。
林嘉文上小学时,曾跟父母说:“我希望我能有两本书,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资治通鉴》。”
要知道的是,这两本书的阅读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简直是犹如读天书。但为了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父母还是给林嘉文买了回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嘉文接触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多,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储备远远超过同龄人,甚至远超许多中小学历史老师。
在这之后,林嘉文陆续出版了两部历史著作。他在年少成名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天赋获得了无数光环的同时,也被彻底的推向了深渊……

林嘉文的离世,对他的家庭和父母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林嘉文的离世也是史学界的一个重要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林嘉文再天才,那也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过早的成名和过度的曝光成为了他生活成长的负担。

通过林嘉文的人生经历,也可以看出,天才总是带着沉重的“外壳”。虽然他们确实有天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会一帆风顺,很多天才也常常承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压力。
其实,在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洒脱一点其实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