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经济十分强盛,军事上却十分弱鸡,原来有这些缘由
宋朝在经济上一度迎来繁荣的顶峰。然而,与此同时,宋朝的军事力量却显现出令人担忧的孱弱。即使有如此丰厚的经济支撑,为什么在军事上却始终难以得到显著提升?这个问题耐人寻味,且必须追溯到宋朝的基本国策与国防策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d1c440450f50f60ff2ab23e35c77d28.jpg)
分析宋朝的军事政策,首先要提到北宋初期的“杯酒释兵权”事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集中皇权,削弱了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力,将禁军的权力分散到了枢密院手中。尽管这种做法确实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也带来了“将无重权”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军事指挥的有效性与战斗力。不设最高统帅,使得战场上将兵难以紧密配合,严重削弱了战斗效率。一旦战事突发,临阵指挥混乱,中央难以迅速应对。
除了军权分散外,宋朝还实行“更戍法”,即每隔数年轮换军队驻地,将领却不随之调动。这导致将领与士兵间缺乏默契,难以达到高效的战术配合。一旦敌军来袭,临时拼凑的兵力很难形成有效的攻防,战斗力大打折扣。而频繁的调防政策还加剧了财政支出的压力,巨大军粮与军饷的支出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33605bf9eace6ca14c95de9ac9adee0.jpg)
北宋时期实行募兵制,逐步形成了禁军、厢军互补的体系。不过,这种形式虽有利于保持兵力,但随之而来的是厢军异化为养老院,老弱病残挤占了大量军费,使得实际战斗力下降。官方数据表明,从太宗时期的40万军队,到仁宗时期的120多万,宋军兵员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军饷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80-90%。也因为如此,宋朝不得不采取各种财政手段来维持庞大的军费支出,迎来了财政的长时间紧张局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2959ed2da03019aef98ba7037672375.jpg)
宋朝军政结构的另一个疼点是厢军和禁军分属不同体系,厢军中精壮士兵才能升隶为禁军,而厢军逐渐转为养兵、杂役性质,其战斗能力可想而知。南宋时期,这种局面仅有部分改善,尽管南宋出现了相对强大的岳家军、韩家军等,但总体来说军力孱弱的问题始终未能根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1a24971185cb6a6479b1f23aa8ee82.jpg)
为了筹措庞大的军饷,宋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扩大两税征收范围,增设苛捐杂税,推行纸币“会子”等等。这些措施固然缓解了部分财政危机,却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引发社会动荡及物价飞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1f28501d19b0a671330c1425721eada.jpg)
不过宋朝在军事发展上的尝试亦有成功之处。发展军粮生产,设立屯田制度,鼓励农业发展,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军粮紧缺的问题。尽管屯田政策时兴时废,但起码在一段时期内确实稳定了物资供应。
细究宋朝的军费开支,不难发现巨额开支背后的无奈。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国家财政收入约为116138405缗,支出则高达120343170缗,财政赤字达420万缗之多。庞大而僵化的国防开支结构使宋朝的军事力量未能随着经济繁荣而同步增强;相反,降低了兵力的战斗力,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却逐步加剧,甚至难以招架外敌入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873a589f8d8d8d1a0878b0fa080193.jpg)
总结宋朝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经济繁荣固然重要,但若无法正视并解决军事上的短板,强大的经济实力难以自动转化为实质性的国防力量。宋朝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军事力量的提升。而一旦失去了军事上的保障,繁荣或许只能是掩盖危机的短暂假象。
宋朝的遗憾教会了我们一件事:强国不等于强军,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防建设齐头并进。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视界频道激励计划#